圖書

《城市的自覺》記錄一位文保志願者的艱難奔走

時間:2015-04-30 08:40   來源:新華悅讀

  “中國城市正處於大拆除的時代,成片的歷史街區在‘舊城改造’的大旗下被不斷夷為平地。今天的中國城市似乎已經拋棄了自己的傳統。城市空間裏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背後卻是文化自覺的蒼白”,這一段摘自《城市的自覺》的文字恐怕會讓許多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文化的人感到心痛。但同時充滿希望的是,該書作者姚遠告訴我們“世界上所有古城都曾面臨現代化的挑戰,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市民參與才是文化遺産保護最為堅實的力量,而中國民眾的城市保護運動正在形成。”

  4月25日,一場關於“文化自覺與遺産保護”的業界探討在北京大學舉行。關於中國眾多歷史性城市文化遺産的保護問題,其實已經讓業界學者憂心忡忡,已94歲高齡為文物保護奔走了一輩子的文物專家謝辰生先生親臨現場,説起《城市的自覺》一書的作者姚遠,謝先生表示,“好多東西能保護下來、能被人重視,就指望著這一批志願者,而姚遠這樣一批志願者對我們做文物保護工作的人真是太大的支援。”

  姚遠本是政治學博士,在文化保護領域可以説是“業餘的”,但就是這位“業餘的”志願者,為搶救最後的老北京、老南京不遺餘力的奔走。在南京老城面臨大拆大建的關鍵時刻,他起草建議書得到數十位專家的聯名支援,最終推動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出臺,從制度上保護了老城。

  《城市的自覺》以情理交融的文字,輔之以古城珍貴的最後影像,如實記錄了北京梁思成故居和宣南、東四八條、鐘鼓樓等歷史街區,還有南京顏料坊、南捕廳、門東、門西等歷史街區的最後時刻,作者為阻擋推土機而屢敗屢戰的歷程令人動容。同時,本書又理性剖析了與存續城市記憶密切相關的文化自覺、物權保護、民生改善、公眾參與等議題,探索古城保護與復興的建設性路徑。

  姚遠説自己對城市文化保護的啟蒙源於十多年前在北大的本科時期,當時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許振洲老師提出“對文化的傳承不應只是典籍、詩詞,還有很多是從物質的載體中體現”,兩者“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係令其印象深刻。還有從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晁華山老師世界遺産課上認識到“文化遺産不僅是單獨的文物點,還包括重要的歷史城區,保護要強調原真性的理念”,這些都為姚遠日後的探索奠定基礎。

  同樣將文化保護工作視為己任的新華社《瞭望》週刊副總編輯王軍在看過此書後表示心情非常複雜,“可以説這是一本讓大家很難過的書,也可以説是一本孕育著中國社會希望的書。”為此他撰寫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在古都北京的最後時刻,在古都南京的最後時刻,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最後時刻,姚遠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在這場事關中國文化命運的拉鋸戰中,姚遠成為大拆除時代的對抗者、思想者和建設者。他赤子情懷的文字,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見證著這個時代的局限,與讀書人的擔當。”(楊舟)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