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日發行8.5萬份報紙拿到普利策 彭博新聞社首獲獎

時間:2015-04-23 08:13   來源: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 羅昕 邢春燕

  陳詩悅 陳詩懷

  備受國際新聞界矚目的普利策新聞獎2015年獲獎名單于當地時間4月20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揭曉。《紐約時報》贏得三個獎項:調查報道獎、國際報道獎和特寫攝影獎。調查報道獎共有兩家媒體獲獎,另一家是《華爾街日報》。

  今年的公共服務新聞獎則被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信使郵報》(The Post and Courier)領走,這是一家僅有80位員工、日發行量8.5萬份的報紙,可謂是一份地方“小報”。對此,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係教授展江向早報記者表示“有一點點小意外”,但他同時表示,普利策新聞獎的頒發和媒體大小無關,關鍵是看報道品質。

  發行量8.5萬份

  在美國並不算小報

  往年一般由“知名大報”獲得的公共服務新聞獎,今年被南卡羅來納州日發行量僅8.5萬份的查爾斯頓《信使郵報》捧走。獲獎原因是該報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南卡羅來納州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的報道《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離》(Till Death Do Us Part)。《紐約時報》評論説,這是五年來,公共服務新聞獎第一次“落于小報之手”。去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英國《衛報》曾以斯諾登揭露美國政府實施大規模監控的新聞報道獲得2014年度普利策公共服務新聞獎。

  展江則告訴早報記者,儘管是有“一點點小意外”,但在美國,日發行量8.5萬份也不能算作小報,從規模而言應屬三等(中型)報紙。

  此外,自由攝影師、烏克蘭裔澳大利亞人丹尼爾(Daniel Berehulak)因發表在《紐約時報》的埃博拉疫情的系列拍攝,獲得了特寫攝影獎。《紐約時報》也因對埃博拉疫情“勇敢的前線報道與動人的人性講述”而獲國際報道獎。《洛杉磯時報》記者馬可姆(Diana Marcum)因為講述加州大旱下的居民生活獲得了特稿寫作獎。同時,專欄作家瑪麗麥克納馬拉(Mary McNamara)有關電視與文化的寫作也為《洛杉磯時報》摘下文藝批評獎的榮譽。

  此外,《西雅圖時報》對去年華盛頓泥石流“天災還是人禍”的質疑與其後續報道贏得了突發新聞報道獎。而突發新聞拍攝獎頒給了《聖路易斯郵報》的攝影團隊,他們的一組圖片報道了美國去年著名的“弗格森事件”。

  在評論類的獎項中,新聞評論獎的得主是《休斯敦紀事報》的麗薩(Lisa Falkenberg),她對大陪審團濫用職權的報道“生動而有突破性”。《波士頓環球報》的凱薩琳(Kathleen Kingsbury)以對餐廳打工者的不平等收入調查贏得了社論寫作獎。而社論漫畫獎歸屬於《布法羅新聞》(The Buffalo News)的亞當(Adam Zyglis)。

  應該説,除《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分別以三項和兩項小幅領跑外,今年的普利策新聞獎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絕對贏家,獎項基本較為分散。

  雜誌首參評

  彭博新聞社第一次獲獎

  據《紐約時報》報道,今年也是彭博新聞社第一次在普利策新聞獎中分得一杯羹,獲獎的是記者扎卡裏(Zachary R. Mider),他撰寫的有關美國公司如何逃稅和僥倖成功的報道獲得了今年的解釋性報道獎。

  展江告訴早報記者,普利策新聞獎對參評對像是有限制的。以往,諸如《時代》週刊這樣的知名新聞雜誌以及廣播電視媒體都不能參評。能參評的是報紙、通訊社和新聞網站,其中報紙獲獎最多。不過今年情況有些不同。普利策獎行政官邁克普賴德(Mike Pride)在公佈獎項時也指出,今年共有約1200篇新聞報道、1400本書籍、200件音樂作品和100齣戲劇被納入評獎範圍,調查性報道和專題報道兩個獎項今年首次面向雜誌,包括《紐約客》在內的雜誌共有60篇報道入圍。

  展江曾撰文分析,由於1900年重組的美聯社、1907年成立的合眾社和1909年創辦的國際新聞社(合眾社與國際新聞社1958年合併為合眾國際社)等通訊社在傳統上是報界的合作組織,所供應的新聞稿又主要通過報紙發表,因此也有資格參評普利策新聞獎。其中美聯社是獲獎大戶,合眾國際社獲獎次數要少得多,其他通訊社則幾乎無緣。“彭博獲獎,還是比較新鮮的。”展江分析説,並表示彭博新聞社近幾年的影響力逐漸提升。

  《華爾街日報》編輯部

  歸默多克後首次獲獎

  在調查報道獎中,《紐約時報》有關遊説團體“動搖國會領導人和國家總檢察長”的報道,與《華爾街日報》“醫療揭秘”報道共同獲得今年的普利策調查報道獎。美國CNN報道稱,這是默多克于2007年收購《華爾街日報》後,《華爾街日報》編輯部首次贏得了普利策獎項(該報評論部獨立於編輯部,曾于2013年獲得普利策獎)。

  “默多克收購《華爾街日報》後,人們曾一度擔心,經營部與編輯部之間會有一場博弈。”展江向早報記者表示,但《華爾街日報》內部應有協議,經營與采編分開,經營部不得干預編輯部,“《華爾街日報》的專業水準依然存在,並沒有因為被收購而品質下降。”

  另一方面,2013年被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以2.5億美元收購的《華盛頓郵報》今年獲普利策國內新聞報道獎。該報記者卡羅爾(Carol D. Leonnig)對美國特勤人員失職問題做出了連續報道。

  美國作家

  安東尼杜爾獲小説獎

  美國作家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因其著名小説《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亮》獲普利策小説獎,評委會稱“這是一部由二戰恐怖而激發創作的富有想像力又錯綜複雜的小説,通過簡短優雅的篇章,探索人類本性和技術之間相互矛盾的力量”。據悉,此書中文版將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非小説類的獎項則頒發給了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的《第六次滅絕:非自然史》,該書探索了環境變化是如何正在加速大規模的物種消亡。

  美國歷史學家戴維柯澤(David I. Kertzer)獲普利策傳記獎,獲獎作品為《教皇和墨索裏尼: 庇護十一世和法西斯主義在歐洲的興起的秘史》,評委會稱這部作品“使用最近公開的教廷檔案,講述了兩個在各自領域幾乎行使絕對權力的男人”。

  普利策詩歌獎頒給了格雷戈裏帕德羅(Gregory Pardlo)的詩集《Digest》,這本詩集讀來朗朗上口,公共和私人歷史故事躍然紙上,讀者可從中感知21世紀的美國面貌。

  美國劇作家斯蒂芬阿德利葛爾蓋(Stephen Adly Guirgis)因作品《河畔與瘋狂之間》獲得普利策戲劇獎。評委會稱“這是一部細緻入微、曼妙優美的戲劇作品,一名遭受驅逐的退休警察用黑色喜劇來面對生與死的問題”。

  57歲的美國作曲家茱莉亞沃爾夫(Julia Wolfe)因作品《無煙煤礦田》獲普利策音樂獎,該作品于2014年4月26日在費城的一場音樂會中首演,評委會稱“這是一齣強大的合唱和六重奏清唱劇,喚起人們對20世紀初的賓夕法尼亞煤礦生活的印象”。

  《信使郵報》是何方神聖?

  《信使郵報》這份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小報”歷史算得上源遠流長。創立於1803年的《查爾斯頓信使報》(Charleston Courier)和創立於1865年的《查爾斯頓每日新聞》(Charleston Daily News)在1873年合併為了《信使新聞》(News and Courier),並在1926年被《晚報》(The Evening Post)所屬的Evening Post Industries收購。1980年代開始,《信使新聞》和《晚報》原本維持獨立的采編人員合併到了一起。1991年,由於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兩份報紙再次合併,《信使郵報》(The Post and Courier)就此誕生。實際上,《查爾斯頓信使報》是美國南部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同時也是美國最老的持續運營的報紙之一。

  《信使郵報》上一次獲得普利策獎還是在1925年。實際上,《信使郵報》在近年來距離普利策獎已非常之近,該報記者Tony Bartelme在2011年和2013年兩次入圍了普利策獎的候選名單。

  《信使郵報》此次獲獎的是名為《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離》的關於南卡羅來納州針對女性的暴力行為的系列報道,分為五個部分。普利策獎評委會這樣寫道:“這一系列報道探尋了為何南卡羅來納州會成為美國國內女性遇害率最高的州,並促使當局將這一問題擺上了日程表。”

  2013年,美國的暴力政策中心(Violence Policy Center,簡稱VPC,建立於1988年,是一個主張控制槍支的非營利組織)公佈了女性遭受男性暴力殺害案件的高發州的名單,南卡羅來納州以61人的受害者數字和2.54人/10萬名女性的比例高居榜首。

  自此,《信使郵報》針對這一現象開始調查並建立了數據庫。記者共查閱了過去10年裏的300名受害女性的卷宗。

  整個系列報道在紙質版發行的同時也出現在了網路上。執行主編Mitch Pugh表示,“我們從一開始就想將這一系列報道進行數字化的呈現,這也是它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的原因之一。”

  2014年夏天這一系列報道出爐後,南卡羅來納州立法部門引入了針對施暴者的新的懲罰措施,而州長Nikki Haley也任命了專門的調查小組。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