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或有趣或無聊 “不實用”的書在美受捧

時間:2015-03-26 08:23   來源:文匯報

  原標題:或有趣或無聊 “不實用”的書在美受捧(附照片)

  很多人長得胖是因為祖輩熬過饑荒年月

  為什麼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體重超標、患自閉症、食品過敏?這都和人類自身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而這些病症已經寫入了我們的基因。在人造的世界中,達爾文的優勝劣汰理論已經部分失效了。

  生命科學研究和投資公司ExcelMedical Ventures的創始人胡安恩裏克斯和史蒂夫加蘭在《自我演化:非自然選擇和非隨機突變怎樣改變地球生命》中寫道,我們的疾病可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是“遺傳”而來的,自然演化可以在數代中發生。“我們是變化的主要驅動者。我們直接和間接地決定了生與死,何時與何地。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同的演化階段;生命的未來在我們手中。”

  舉例來説,有的人天生容易肚子餓,這可能是因為他的祖輩熬過了艱難時世。由於荷蘭在二戰結束前後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基因記住了缺衣少糧的恐怖,以至於並未經歷過創傷的後輩也更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心臟病、肥胖。也許這能解釋全球範圍內人類的肥胖率為何自1980年到2014年翻了一番。

  食物過敏也是人們所遇到的新問題,因為更多病人活了下來。三百年前,對花生嚴重過敏的人存活的幾率幾乎為零,更不用説活到繁衍後代的年齡了。到如今,美國食物過敏的群體在十年間增長了50%,總數為1700萬人。

  這些迅速的演變機制,科學家名之為“實時演化重置機制”和“表現遺傳”,最早由英國科學家康拉德沃丁頓在1942年提出。

  這樣説來,自我演化對抗自然演化,會使得我們變成一個更為孱弱的物種嗎?這個話題,除了恩裏克斯和加蘭之外,還有不少人認真探究過。英國廣播公司拍攝過一部紀錄片《烹飪造就人類》,主要觀點是熟食幫助人們更好地消化食物,才能進化出更發達的大腦。人物傳記《病夫治國》則總結了歷史上各種各樣的“病夫”,他們未必是一言九鼎的名人,卻深遠地影響了人類的歷史。

  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評論道:“如果你認為進化是只有在過去才會發生的事,再想一遍!《自我演化》記錄了科技如何迅速地改變人類進化,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一日三餐的習慣其實只是種任性

  過午不食,不吃早飯,只吃早飯和晚飯……世界上就是有這麼多反抗一日三餐定律的人。

  不少人覺得,三餐定時吃飽吃好,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前提。然而,根據歷史學家阿比蓋爾卡羅爾的觀察,一日三餐的歷史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悠長,也不是人類共同的選擇,一天如果只吃兩頓,甚至還能減輕消化系統的負擔。

  換句話説,餐桌上的禮儀和習俗其實只是一種“任性”的選擇。美洲原住民根據四季的變化,調整食譜和用餐的時間,反而被歐洲殖民者稱為“證明本地人不文明的證據”,真是不講道理。“文明人以恰當的方式在確定時間就餐,這讓他們自己有別於按需進食的動物王國。”阿比蓋爾卡羅爾在書中寫道。

  晚餐的地位甚至都是工業大革命的産物。在工業大革命前,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中餐是一天裏最重要的一頓。切換到“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無疑對人們的飲食習慣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人們開始圍坐在桌旁吃晚餐,一同度過一天最安閒美好的時光。

  但是,一日三餐的習慣在今日也遭受到了新一輪的挑戰,對壘的另一方是讓人又愛又恨的“零食”。雖然不那麼健康,零食吃起來方便快捷,價格便宜,味道多變,吸引了大部分“管不住嘴”的現代人大口朵頤。據説,現在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都不吃晚飯只吃零食了。

  生活中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並沒有什麼道理。而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也正在不經意間經歷著巨變。一名教授農業經濟學的老師在亞馬遜的購書頁面下評論道“現在我上課的內容都因此改變了。”當然,也有讀者表示“這讀起來就像一本教科書,太學術了。”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