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村上春樹作品被評“沒有一本出類拔萃”

時間:2015-03-25 08:34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者按:村上春樹最新小説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3月25日全國百家書店同步上市,這是他繼《東京奇譚集》之後,時隔多年再一次回歸短篇小説創作。該小説集收錄的七篇小説都是圍繞著同一主題:各種即將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女人的男人的處境。村上每一本新書上市,都是一場盛大的節日,在這個閱讀式微的年代,村上小説為何流行,村上式的囈語和“孤獨感”僅僅是都市男女的致幻劑嗎?

  喬治斯坦納分析我們這個時代為何閱讀日漸式微時,提到過一個觀點,大意是説這種文學上的轉向與音樂有關。富裕的中産階級讀書很少,但真心喜歡音樂的很多。音樂是通俗文化的主流,而閱讀成為了日漸小眾的生活方式。書籍的終點是個體的收藏室,而非公共閱讀的圖書館。究其原因,都市生活和工業生活的節奏讓人筋疲力盡,當一個人終於閒下來時,音樂,哪怕是有難度的音樂,也比嚴肅文學更容易進入其中:“它不會像閱讀一本書那樣,將人們分為沉默的孤島,相反,它把人們聚集在一起,聚集在我們社會努力創造的虛幻共同體。維多利亞時代的求愛者將詩歌當成花環送給心上人,現在的情人會選擇一張唱片,明顯意味著要用音樂來完成白日夢或勾引。”

  吊詭的是,我覺得用這個詮釋閱讀式微的觀點,來解讀村上春樹的小説為何流行反而十分貼切。不僅僅是説村上的小説中總是出現爵士樂,出現各種懷舊類型的音樂人這種識別度很高的文學元素,而是他的小説本身就是音樂性的:長篇小説可以看作是大型交響樂的各種變奏曲,而短篇小説可以作為流行音樂的各種變奏。這種小説的音樂性最大的一個表現在於,表面即意義。深刻的洞見消失了,思考的意義消失了,回味性的人物和場景也消失了。閱讀村上的時候,我們只保留了閱讀和欣賞的姿態,這種即時性的閱讀,在合上書頁的一剎那,已經完成。村上文學的這種音樂性,延伸到了一種文學的輕逸,就像流行音樂一樣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者。他把文學寫成了音樂,然後用這種文學來完成“白日夢或勾引”。

  但是這種吸引,與眾多暢銷書作家的暢銷又有不同,他的小説與中産階級文化緊密相關,絕非粗製濫造。村上的小説也是廣大文青們、小資白領們心領神會的接頭暗號,文化標簽。村上他很用心地寫作自己的小説,很用心地打動著他的千萬讀者,他小説中的人物和故事,都無比貼近都市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但這種貼近是有距離的貼近,他懂得哪該抽身而退,在合適的時機,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又體驗到疏離;感受到平庸,還能在魔幻現實中自由遊弋;有片刻的安寧與回味,又沒有喪失希望。村上的小説給人強烈的中庸主義色彩,大概與他切身處地的生活態度有關係。他始終是個溫和的人,生活中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波動,愛好爵士樂,經營酒吧,經常跑步,旅行,翻譯西方文學——最後這一項大概是多年後唯一能讓村上進入經典視野的方式。這種生活中營造出的文學品味,始終都是面目可疑的,所以説村上始終距離經典文學,還差一步之遙。刻薄點説,就如同他每年陪跑諾獎一樣,既是羞辱,又是一種榮耀——沒有一個作家每年都會受到這樣的青睞,但是我們也知道,即使有這樣高密度的關注點,他也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村上剛剛出版了自己的短篇小説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是他時隔九年之後的新作,共收錄了七個短篇,這個書名的同名小説《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是向海明威的同名小説致敬,再考慮到小説集中那篇《山魯佐德》借用的是《一千零一夜》的名字,《戀愛的薩姆沙》——日文原版並未收錄,為海外出版時特意加入的一篇——是對卡夫卡小説的致敬或者改寫,《木野》中出現的人物有點接近雷蒙德錢德勒小説中沉默酗酒的硬漢偵探……這些所有出現在這本小説集中的文學元素,讓我意識到村上是如何改寫自己熟悉的經典。正如所謂的“致敬”,換句話説,致敬可以看作是一種仰望的姿態,而非超越的姿態。他把自己擺在了相對較低的位置,他喜歡的那些西方作家,如果不能超越他們,可以將他們的某些經典作品進行一種“庸俗化”改編,更適合本土人群,中産階級的口味,我們這個日益平庸的時代精神。

  這本小説集中最好看的一篇應該是《山魯佐德》,我們熟悉的經典系列中,山魯佐德有一種獨特的講故事的魅力,她通過每一夜的故事來對抗國王的殺戮。而在村上的這個故事中,山魯佐德每次跟一個羽原的男人發生關係之後,就會給他講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總會停留在緊要關頭,就如同“且聽下回分解”的敘事留白一樣,她通過這個講述技巧來吸引這個男人,下次見面依然做愛,然後是繼續的故事。而她講述的故事,是回憶她高中時代潛入她暗戀的男生家裏,一次比一次更加迷戀這種偷窺別人生活的方式。這個幾次三番玩弄各種故事技巧和敘事圈套的小説,只不過是講述了一個女人的孤獨,孤獨到用性來留住男人對她的好奇心和神秘感,用性來交換一夜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坦白——原本《一千零一夜》中的那種無窮無盡的荒誕感消失了,故事變了味道。這幾乎就是整部小説集的核心主題,男人失去了形形色色的女人,有女友、妻子、戀人、愛人等等,然後陷入了無人交談的孤獨之中。這似乎也可以解釋村上的小説為何如此暢銷,因為當我們孤獨的時候,至少還有村上的故事可以撫慰我們長夜漫漫的孤獨心靈。

  村上給人的印象始終是沒有寫作上的野心,他寫出了很多作品,但是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可以代表他的自我形象。他有規律地生活,跑步,經營自己的酒吧,定期旅行,聽音樂會等等,這一切都和一種強烈的生活秩序有關,而寫作只是這種安置好的生活秩序中的一個部分,是他感興趣的眾多生活方式中的一種。而對於很多作家,寫作只有一種,他沒有其他選擇,寫作是他唯一的憑藉。這樣的作家的寫作,某種意義上,是讓自己的生活陷入混亂和無序,只有把自己置入某種困境和絕境,他才能絕地反擊,用寫作抗衡內心喪失的荒蕪感。村上不是這樣的作家,他可以花費大量的時間來打磨一個句子——“我想當個完美的補鍋匠,我想寫出很棒的句子,直率、出彩、優雅、有力的句子”,但他卻無法忍受自己的生活和寫作失去平衡。

  想想村上喜歡的那些作家: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館裏忍受饑餓,依然會想到只寫簡單而真實的句子並不能讓自己的小説具有深度;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在寫出《了不起的蓋茨比》之前混跡于好萊塢的各種時尚圈,為了稿酬寫了無數粗製濫造的短篇小説;雷蒙德卡佛寫作的時候則擔心他屁股下的椅子隨時可能會被抽走;杜魯門卡波特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對上層社會的洞若觀火,為他的寫作提供了絕佳的素材;石黑一雄的移民身份為他的寫作提供了一種文化上清晰的對照;塞林格寫完《麥田裏的守望者》後隱居鄉間再也不發表自己的作品……

  我們再回頭看看村上的寫作生涯,幾乎沒有一本是失敗的,幾乎每一本都是暢銷書,單靠出版之前的預售銷量就已經秒殺任何當紅作家了。但在他這麼多作品當中,卻沒有一本出類拔萃,讓我們唸唸不忘的。大批量的讀者在消費村上春樹,但是這種消費不是那种經典文學性質的消費,可以百讀不厭的消費方式,而是一次性的快餐消費文學:讀過一本,就渴望下一本。只有這樣持續不斷地寫作,才能維持他的作品存在的意義。

  既然開頭援引了喬治斯坦納的話,結尾不妨再多引兩句,在《人文素養》(1963)中,斯坦納這樣總結我們閱讀經典的感受:“一個人讀了《伊利亞特》,讀了阿廖沙卡拉馬佐夫跪向星空那一幕,讀了《蒙田隨筆》的第二十章,讀了哈姆雷特,如果他的人生沒有改變,他對自己生命的領悟沒有改變,他沒有用一點點徹底不同的方式打量他行走其中的屋子,打量那些敲門的人,那麼,他雖然是用肉眼在閱讀,但他的心眼卻是盲視。讀了《安娜卡列尼娜》或普魯斯特的人,在心靈深處,能不體驗到新的虛弱或需求?”我只能説,這種令人戰栗的閱讀經驗,在村上春樹的小説中是無法感受到的。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