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博物館條例》本月實施 公私博物館不再"斷糧"?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時代美術館展覽現場
龍美術館西岸館
《博物館條例》將於3月20日實施——公私博物館自此“不斷糧”?
等撥款、找贊助、靠自供,這是國有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維持下來的幾大“招數”,當藝術品市場風光無限、天價頻出的時候,博物館、美術館卻在艱難地維持著運營。不過,將於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館條例》為博物館、美術館帶來利好消息,業內人士認為,在完善自身操作細則的基礎上,博物館、美術館的“自生能力”將更強,運營將進入更積極、有效的良性迴圈。
解讀條例:
國有、非國有博物館被一視同仁
即將施行的《博物館條例》內容涉及:公平對待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規範博物館的設立、變更、終止;加強藏品保護管理;提升社會服務水準;增強教育研究職能;開發衍生品等。
業內紛紛對此進行解讀,認為對於國有博物館來説,條例鼓勵博物館不違背其非營利屬性、不脫離其宗旨使命的前提下,可以多渠道籌措資金促進自身發展,與文化創意、旅遊等産業相結合,開發衍生産品,增強自身發展能力;而對於非國有博物館,則在法律層面明確了非國有博物館的地位和屬性,提出在設立條件、管理監督、財稅扶持政策等方面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
據了解,截至2012年底,全國經文化部門備案的博物館有3866家,其中民辦博物館647家,約佔17%。博物館、美術館主要由三方面構成:一是國有的博物館、美術館,屬於城市文化建設、公共設施;二是學校的博物館、美術館;三是機構或個人的博物館、美術館。
“以前博物館、美術館的存在只是被看成簡單的文化現象,而條例的發佈明確了它們存在的重要性。” 廣州美院美術館館長王見説。他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利好的消息,“以後要讓場館發揮作用,擔負起促進地區文化建設的任務,讓普通人的生活也有美術、藝術”。
現實狀況:
博物館、美術館運營舉步維艱
博物館、美術館的運營一直以來都是受到業內重視的問題,尤其是近一兩年,博物館文化藝術衍生品的興起更促進了社會參與到這個話題中來。目前,國有博物館的開辦和維持經費基本上由各級政府財政撥款,學校的美術館由學校撥款,資金來源相對穩定,而民辦博物館、美術館則由個人或企業出資,一旦贊助和資金支援停止,就會導致這些民間藝術機構的“斷糧”。在廣州運營一個端硯博物館的周銳對民營博物館的艱難深有體會:“無論國營還是民營的博物館、美術館,主要還是受到經費問題的困擾和制約。我的博物館運營只能靠我其他産業來支撐。”一個自建私營博物館的老闆也告訴記者:“好在場租是我自己的,不然不可能支撐這麼多年,運營一個小型博物館一年的基礎成本就要好幾十萬元,更不用提買藏品了,那簡直就是一個無底洞。”
而由房地産企業建立起來的時代美術館,看似因為“背靠大山”所以在運營上暢通無阻,館長趙趄卻表示仍然有資金來源的可持續性難題,“對於我們這種定位學術型、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機構來説,每年只花錢、不交易,出租場地獲得的些許收入只是杯水車薪,對企業來説也肯定是一個負擔。而對於我們來説,如果只靠一個企業的資金贊助會有‘不安全感’,缺乏穩定的可持續性,所以希望有更多資金願意參與,用公眾化來保證發展”。
作為學校美術館的主持人,王見透露運營上也存在困難:“美術館的開支非常龐大,單靠學校的專項撥款遠遠不夠,目前美術館也只能保持基本的存在和運轉。”他認為,學校博物館、美術館是國立博物館、美術館的補充,也應該接納社會資金、向社會開放,形成運營的良性迴圈。
他告訴記者,目前廣州美院美術館的功能有三方面:一個是每年為學校的教師舉辦4~6場常規展覽,教師用於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不需費用;第二是學院老師的學術展覽,一般是能為社會提供及時的引導性、總結性的項目;三是少數與學校主題關係較小、社會影響力不大的個人名義的展覽,美術館會收取最低的運營成本。“我們沒有出租場地的做法,頂多收點水電費。” 王見坦言,博物館、美術館的基本屬性就是社會公共性,不存在營利性。另外,廣州美院美術館每年還會舉辦公益展覽。據悉,這是國家對博物館、美術館考量的標準之一。“如果不做一定數量的公益性展覽並達到一定的效果,某種意義上就是不合格的美術館。”他説。
然而,在廣州市場中尋求贊助資金投入到公益性美術館中難度極大。“首先,廣東的收藏群體發展還不成熟,沒有太多企業家涉及收藏領域,而有所涉及的又大多數喜歡傳統藝術品,對當代藝術不‘感冒’;其次,企業贊助藝術的意識不強。” 趙趄説。他經營時代美術館5年來接觸了各種類型的企業,發現大多數本土企業對公共文化的認識只是剛剛起步,還不會投入太多精力和資金在其中,“事實上,藝術是最‘沒用’卻也是最‘無價’的,可以樹立企業的文化形象,可以拔高品牌的定位,所以國際品牌才有與藝術‘聯姻’的傳統”。
解決
之道
要使社會資金
對博物館有信心
“國家給的條例只是一個框架,還不能具體操作,但是有了大的法規,可以制定可操作性的細則,使資金對公益美術館有信心,能持續投入。”王見説。他認為,不是沒有資金對藝術事業感興趣,而是它們缺乏信心,沒有看到博物館、美術館對資金的監管和合理使用,甚至覺得自己捐贈的資金可能被浪費掉。因此,他強調藝術機構制定合理的資金使用方法、條例的重要性:“國外的美術館在這方面很慎重,一件作品是誰出錢購買的,屬於誰,都有清楚的記錄。作為社會資金來説,如果沒有給他們清晰完善的文本、規範,他們會認為藝術機構在巧立名目花掉他們的錢。”
按照目前的有關規定,博物館、美術館不允許對藏品進行買賣。王見對此表示贊同,因為藝術品機構不能自己既是選手又是裁判。而對於日益受到歡迎的文化藝術衍生品,他則認為目的應該是傳播而不是盈利,“每一個展覽都應該有衍生品,目的是讓民眾把藝術帶回去,所以要嚴格控製成本,否則社會資金捐贈了藝術品或資金,博物館靠衍生品來盈利,會造成公信力的喪失”。他強調美術館、博物館的目標是在獲得一定的運轉成本外,健康發展公共性、研究性和社會性。
博物館等機構要找準定位
華藝廊總經理張向東在運營藝術機構上有十餘年的經驗,他認為與外國成熟的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相比,國內有定位模糊的問題。“國外美術館運營時間非常長、管理細緻、規則清楚、定位清晰,而國內目前仍有差距。像龍美術館屬於目前國內的頂尖美術館,劉益謙買了很多大名頭的大藏品,王薇則進行紅色題材的專題收藏,也收藏一些老油畫、當代藝術。但顯然他們還沒想準定位,所以開館的時候主題是‘從古到今’,我想這只是一個説法,他們現有的藏品還擔不起這個説法。”他説。而另一個比較成功的案例是今日美術館,張向東認為他們不以收藏見長,而是以當代的展覽活動産生一定的影響。
“所以是靠藏品還是靠展覽來‘立館’,或者是可以兩者兼備,是所有博物館、美術館建立前都要好好考慮清楚的。”張向東説。他認為,不管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機構,首先要有清晰的運營思路,比如成本費用的控制,如何接受撥款、捐助,如何保持持續性並産生良性迴圈;其次就是運營中的核心內容和鮮明的定位。他以莞城美術館為例,該館因為場地的局限,所以把自己定位為展示小幅作品、主打水彩,就能因地制宜、維持特色。“定位的準則是要創新,也要做精。”他説。
拉近社會與博物館的距離
王見強調,作為專業機構,博物館、美術館必然要具備一定的深度,但是如果把這種深度直接呈現給社會,會令公眾感覺到距離和隔閡。所以,他認為面向觀眾的時候,博物館、美術館要提供輔助性的解釋和教育。“比如國外舉辦一個展覽,通常會配以數個甚至十個講座,而這些講座並不僅僅是圖解。”王見解釋,比如舉辦一場潮州木雕展,可以“搭配”的講座有潮州藝人、戲劇、文學創作、飲食、方言等,通過民眾熟悉的切入點側面地來解讀潮州木雕及其代表的潮汕文化,讓他們更容易理解與接受,“然而,我們的展覽卻沒有這樣的‘配套’”。他認為,在廣州這個大城市裏有很多優秀的大學和研究學者,如果舉辦一個展覽,集齊各個領域的人才和資源來進行多角度的詮釋並不難,但是目前仍沒有這樣的意識和習慣。當然,另一個方面還有一個資金的問題。“如果以後我們能通過一個展覽把真正的學科資源運作起來,用於提高國民素質,也有效利用了專家的知識、發揮了他們的作用,那就更能體現美術館、博物館的公共價值了。”王見説。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