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兒童文學作家談“巴巴爸爸”作者:他對所有事情好奇

時間:2015-03-13 08:28   來源:北京晨報

  巴巴爸爸系列的作者達魯斯泰勒先生於2015年2月19日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85歲。昨天,巴巴爸爸系列圖書的出版方接力出版社在京舉行“巴巴爸爸,永遠的爸爸——達魯斯泰勒追思暨作品賞析會”,來自法國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中國兒童文學界的名家金波、曹文軒、葛冰等聚集一堂,共話曾帶給人溫暖與思考的巴巴爸爸,追憶這位有著孩子般好奇心與學習精神的老人,並探討泰勒的創作給予那些希望為孩子創作的人的啟示。

  一貫童心

  泰勒2011年和2012年兩次來到中國,“一個有趣的老爺子”,是很多人對泰勒的深刻印象之一。比如他來到中國時穿的粉紅色寬大襯衫——“巴巴爸爸袍”。兒童文學作家金波表示:“他對我們這個國家充滿了好奇心,所有的事情在他的心目當中都是好奇的,都是新鮮的,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孩子的生活當中,才有這樣的靈感。所以我覺得一個從事兒童藝術創作的人必須有新鮮感和好奇心。沒有這一點,他也不可能那樣親密地走進兒童,因為兒童的心理活動就是一個新鮮感和好奇心。”

  此外,泰勒的學習精神也為眾人稱道,接力出版社總編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白冰説道:“泰勒80歲開始學中文,他請了一個在法國定居的中文老師,他來中國會簡單的中文字詞對話。比如我們在巴黎咖啡廳和他談完了版權的事情,他在回去的路上就用中文寫‘巴巴爸爸’,他問我寫的怎麼樣?我給他打了一百分。80多歲的老人還能堅持學習外語,我覺得體現這個老人那種學習精神和對中國的喜愛。”

  一種啟示

  巴巴爸爸系列作品,給予讀者快樂的同時,也給予讀者溫暖以及對教育理念的思考。在追思會開始之時,大螢幕上播放了泰勒微笑著用中文向中國讀者問好的畫面,也播放了泰勒在一塊小黑板上,寫下“兒孫自有兒孫福”幾個大字。金波對此説道:“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俗語濃縮了中國人的一種兒童教育觀。泰勒為什麼對這句話這麼感興趣?還要學習漢字把它寫下來,這也是出於因為他對自己兒女非常深情的愛,他對孩子給予很大的希望。對於中國的一些兒童觀、教育觀,他又是那樣的熱心去探索。兒童文學是沒有國界的,兒童所共通的東西和大家都應該去理解的。”

  一個經典

  白冰也談到他對泰勒創作另一個方面的思考,“一生只致力於一個經典形象的創作或一組藝術群像的創作,最有可能創造出經典形象。泰勒一生只致力於巴巴爸爸的創作,貝約一生只致力於藍精靈的創作、米勒一生只致力於鼴鼠的創作,他們和他們所創作的藝術形象,都成為了千千萬萬讀者中不朽的形象,這個世界的永恒的記憶。”

  ■延伸思考

  保持幻想結合現實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藍皮鼠和大臉貓》的作者葛冰説道,很多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從3歲到80多歲的讀者都可以閱讀。“巴巴爸爸”這個系列作品,是的的確確從小到老都可以閱讀的。而且都可以從中享受到歡樂,這跟“巴巴爸爸”本身故事的特質非常有關係。“巴巴爸爸”好像是橡皮泥,是可以變形的,裏面其他角色也可以變形。這個實際上是幻想色彩非常濃的、浪漫的。但是這個作品,又是非常現實的,“他把最現實的內容和最賦有幻想性的東西結合起來了,我覺得這是最難的。所謂的幻想就是脫離現實的,它是對現實生活的折射,一折射的話對現實生活就有一段距離,可是巴巴爸爸沒有這種感覺。巴巴爸爸再變形,你也能跟生活當中自己所熟悉的人物聯繫起來。為什麼呢?因為它裏面所有的故事都是來源於生活,也正因為這一點,咱們看了都能夠從中找到自己所熟悉的東西。”

  手工創作是種陪伴

  巴巴爸爸,從那句動畫片中大家熟知的“可裏可裏可裏,巴巴變”,到2010年接力出版社出版的系列圖畫書已發行360多萬冊,是兩代人的巴巴爸爸。

  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談道,近年來,中國兒童文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就是從對文字絕對的重視,慢慢過渡到對圖畫的重視。而巴巴爸爸這一經典形象背後的啟發,無疑能夠帶給我們圖畫書原創事業很多思考。正如金波談到的,“他的創作方式是手工式的,絕不是像電腦複製的方法。他的每一幅畫,每一個故事的構思,都是深入到他自己被感動以後,然後一筆一劃地畫出來,這是不是也給我們一些啟示?作為繪本或者圖畫書,這種藝術樣式我們應該怎麼去創作?”

  漫畫家聶峻也説道,“巴巴爸爸”帶有非常強烈的古典主義裝飾的感覺,它不會給人帶來一種失落感。“我自己其實並不是很喜歡現在很高科技做出來的漫畫作品,它看完了以後很熱鬧,但是之後有一種失落感。“巴巴爸爸”不會。它一直陪伴我們成長,是可以陪伴你,跟你一起慢慢長大的作品。”晨報記者 劉婷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