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愛上書店愛上書 知和行書局逆勢而行

時間:2015-02-28 08:32   來源:人民日報

愛上書店愛上書 知和行書局逆勢而行

  知和行書局一角。

  張 茂攝(人民視覺)

  伴隨著網路書店與數字閱讀連年增長的,是實體書店蕭瑟寂寥的身影。網路書店擠壓實體書店利潤,電子書擠壓紙質書生存空間,而不斷高企的房租,則成為實體書店最大的痛點。

  然而,在許多老牌書店遺憾謝幕的同時,也有“新生代”在不斷萌生、擴張。他們能在數字時代實現“逆生長”,必有其獨到之處。解讀他們的秘訣,也許能為實體書店的發展帶來新思。

  ——編 者

  在海口海航大廈的一樓,一個不能稱作門臉的角落,記者在去年10月初次踏進知和行書局海航店。環顧100平方米的店面,除了社科類圖書,還有一些飲品和文具售賣,記者不禁充滿疑惑,“這種小書店,能掙錢嗎,能撐多久?”

  今年2月初,在熱鬧的國興大道上,600平方米的知和行書局盛達店開張,人頭攢動。書店股東李啟明介紹,今年知和行書局打算在海口開8家分店。在不少人都認為實體書店業已進入寒冬的當下,這家書店倒有點逆生長的味道。

  別人關門他們擴張,有啥秘訣?怎樣才能讓更多人在快生活時代體會慢閱讀的美?記者進行了採訪。

  企業以店租入股,按經營收入提成,書店告別“阿喀琉斯之踵”

  據最新調查,2014年全國實體書店圖書零售市場一改前兩年負增長的態勢,首次實現正增長。但實體書店的數字卻沒有隨之增長,仍處於下降通道。業內人士分析,網路採購的成本優勢、電子書的衝擊、讀者閱讀和購書習慣的變化等,固然都是掣肘實體書店發展的原因,但高企的店租,是實體書店的“阿喀琉斯之踵”。

  以知和行書局盛達店為例,附近區域的一樓門臉店租大約為每平方米每月200元到300元左右,600平方米的店面月租至少12萬元,加上工資,每月就得20萬元。而一本零售價為50元的書,六折進貨,九折賣出,店家能掙15元。也就是説,這家店每月得賣出1.5萬本書才能維持運營,這還不包括店面前期投入和銀行貸款成本。

  如今,知和行書局開了兩家分店,海航店投資160萬元,盛達店投資400萬元。“儘管短期內不可能收回成本,但維持運營不成問題。”知和行書局的總經理鄺育新説。

  維持運營秘訣在哪?與大企業、大樓盤合作,對方以店租入股,按經營收入提成,這樣就能化解店租成本。實體書店贏利需要穩定的客流量作保證,太過偏僻的地段顯然不行,而旺鋪業主怎可能讓利?書店股東李啟明説,“怎麼不行?目前兩家店都以營業額分成抵扣店租,每店每月以營業額10%抵扣店租,合同已經簽了10年。”

  以抵扣租金的方式與書店合作,這些企業圖啥?在做實體書店前,還做過房地産的股東王峰娓娓道來:“合作企業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鼓勵員工讀書的企業,另一種是地産企業。”如今不少公司都鼓勵員工讀書,每個季度也會固定採購圖書。而對於地産企業而言,滿足業主閱讀需求,提升樓盤文化品位,與書店合作可謂一舉兩得。在海南發展國際旅遊島的背景下,不少休閒旅遊和住宅項目都希望提升社區文化品位,書店正是個好選擇。“因此,現在還有五六家房企正在和我們談合作。”王峰説。

  是公眾書房也是私人買手,書店來解決顧客的個性化需求

  知和行書局盛達店陳列了7萬多冊圖書,書店一層中央和二樓,有能容納200人讀書的座位。書店最裏頭還有親子閱讀區,書架很矮,放著一些墊子,大人陪孩子閱讀,也不會影響書店的其他顧客。

  在開書店前,鄺育新是位大學老師,大多數書籍都由她選擇、訂購。鄺育新希望把這裡做成一個公眾書房,“大家愛看就看,愛拍就拍,有椅子坐就坐,沒椅子坐地上也行。只要不損壞書籍,書隨便讀。只要是來讀書的,我們都歡迎。無論看多久,都沒關係。”

  但開書店,光做書房可不行,還得從服務上做文章。

  2月23日,在知和行書局海航店,宋女士來店指定要買四川文藝出版社的《瞻對》,可惜的是,書店沒有進這本書。宋女士準備離開時,店員叫住她:“我們可以幫您到出版社訂書,價格不變,您看可以嗎?”48個小時後,在店家服務聯絡單上,出現了一條新標注:“《瞻對》,宋女士,書已取。”在書店的留言簿上,經常有讀者留言,希望購買哪種書籍,只要留下聯繫方式,書店在進貨後會一一通知顧客。

  不僅是書,筆電、貼紙、箱子、書包,只要顧客有需要,都可以留言,書店會想方設法弄到,價格也不離譜。李啟明甚至為此拉起了一個設計團隊:你想要的,我們可能買不到,但是沒關係,我們來為你設計。李啟明還打算學習網路行銷模式,對於讀者叫好的網路和外文書籍,買下著作版權,自己出。

  “公眾書房”+“私人買手”,知和行書局的定位慢慢明確。

  讓書店成為現實中的“朋友圈”,組織、分享、交流是發展趨勢

  在書店的顧客留言簿上,有這樣兩段對白:

  “誰有《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我很喜歡,斷貨了,好可惜。”“樓上的可以聯繫我,電話是……”落款是“與你一樣愛書的人。”

  “買到一本超讚的筆電。加油!”“同意樓上的親,這裡的文具很酷。”

  春節前,書店舉行了作家王艷梅的簽售活動。除了簽售,店裏還經常給一些企事業單位的讀書會提供場所。鄺育新正在策劃一些“更有意思”的活動,組織更多讀者分享、交流閱讀的樂趣——人生閱歷是最生動的書籍,“真人圖書館”讓人們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經歷;“私人悅讀沙龍”就某個主題,請讀者分享讀書的樂趣;“讀書筆記秀”把顧客讀書筆記裏精彩的語句分享給更多的人……

  “實體書店的發展,可以以體驗和互動為基礎,讓組織、分享、交流成為趨勢,形成現實中的朋友圈平臺,吸引更多顧客。”王峰説。

  當然,作為剛起步的實體書店,知和行書局與當下不少實體書店一樣,面臨的困難不少。“實體書店進貨成本比網路書店高很多。”王峰説,“網路銷量大,流通成本也遠低於實體書店。剛起步時,很多出版社根本不願和我們合作,可如果從批發商手中進書,進價會高到六八折甚至七折。”

  除了進貨成本,稅負也不小。目前,書局還在按零售百貨業的標準繳稅。鄺育新希望,在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中,有一天可以將書籍納入離島免稅甚至退稅的範疇。“在臺灣誠品書店,很多書籍都可以退稅。如果書籍能納入離島免稅或退稅的項目,書店是不是也能成為國際旅遊島的文化賣點呢?”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