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雲傑 胡艷紅
在當下,閱讀新聞不僅成了感應時代、縱覽天下的必要途徑,更是拓展自我、豐富生活的重要手段。但在資訊洶湧、媒體紛繁的當下語境,“新聞”或因商業競買而聳人聽聞嘩眾取寵,或因利益驅動無中生有撥弄是非,或因上級指令而呆板機械枯燥乏味,很難讓人有事核言真、文雅韻美之感。最近偶然讀到了一篇題為《讓新聞與美結伴而行》的文章,就深深為作者侯嚴峰先生深厚的理論素養、豐富的媒體經驗與深刻的新聞認識所折服。爾後,我借助“百度”閱讀了數篇他寫作的新聞報道,其眼觀的敏銳、角度的新穎、語言的優美,讓我如飲芳醇、如享雅樂。但因所得作品有限,不免有所遺憾。而今,案頭就擺放著侯先生20余萬字的新聞作品集《新聞的律動》(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1),不僅讓我有種重晤故人的親切,更有種夙願得償的欣悅。
個人認為,新聞工作者當全心感應社會脈象,敏于發現生活新變;更應積極奏響時代主流,引領輿論走向。作為一名新華社的新聞工作者,侯嚴峰總能直面火熱的生活、感受到發展的力與美;他總能宏觀著眼、整體把握,將社會進步、時代變革、生活風貌、黨心民心領略於心,狀之於筆。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他總能從紛繁現象中捕捉到新聞點,提煉出好主題。《山東扶貧從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入手》雖為他的新聞處女作,但他卻獨具慧眼,見到了基層黨組織在落實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作用。“有了富民政策 須有富民幹部”,只有將黨的富民政策從基層抓起,從實處抓起,經濟體制改革的大計才能實現。機杼獨出,令人擊節嘆賞。而《中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中國農村改革的新模式》、《沂蒙人盼科技大軍早進山》、《蒙陰桃農:品牌就是“錢袋子”》等通訊、消息等則更為成熟,不僅寫出了山東這片熱土上所經歷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蛻變,更是具體表現出農村經濟從依託體制改革到創建市場,從發展市場到轉向科技發展與創建品牌的深入發展。及至《齊魯大開放》《長株潭:從“毛澤東城”加速邁向現代城市群》《衡陽:城市規劃建設堅守“民生標準”》等作品則更是“庾信文章老更成”,不僅緊扣時代主題,而且氣韻沉雄,格局闊大。這些作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新聞事件的陳述,也不是一般經濟現象的勾勒,而是有著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的本質把握,更有著對新聞創作規律的深度把握。也正是如此,作者才能擔當起筆錄時代的使命,才會有歷久彌醇的作品。
作為新聞工作者,侯嚴峰不僅從關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也關注著百姓生活的變化、人的素質的發展。與上述宏觀著眼、整體把握的“大新聞”不同,侯嚴峰細處下筆的“小新聞”同樣精妙絕倫。他的《膠東農家看衣櫥手記》《膠東農家看相冊手記》、《山東沿海農民食物結構悄然變化》等新聞,就一改新聞寫作的嚴肅面孔,以膠東農民的衣櫥、相冊和食物結構為觀測點,不僅以小見大,從中提煉出經濟體制改革給農民生活品質帶來的巨大變化的主題,而且親切自然,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與這些作品相比,《威海:流行新的“城市語言”》、《古城尋夢》、《威海開發區拒上污染項目》、《昔日捕鳥食鳥 如今愛鳥護鳥 長島變成候鳥樂園》等作品則是從人們的日常用語、文化創建、環保意識出發,反映出國民文化素質與生態觀念的變遷,發掘出了時代社會發展的新區間。
倡導主旋律、提供正能量,是新聞媒體的主要價值,但發揮輿論監督、披露不良現象,也是其應當擔當的功能。在表現時代新變、社會發展的同時,侯嚴峰同樣以嚴峻深沉的目光關注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與問題,會以深厚的人文情懷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與生存。目擊時弊,他寫出了《特權意識下的公權蛻變:我是縣委書記我怕誰?》、《“打招呼”,當代官場又一怪相》、《正視官德之痛》、《“三玩”幹部步步高升監督何在》等時評,直指官員腐敗;感時憂世,他寫出了《溫州農村毀林佔田建墳成風》、《別讓庸俗“謝師”辱沒教師節》、《別讓“忽悠”觸碰道德底線》等文章批評奢侈浪費、道德滑坡等不良現象;情係民生,他寫出了《除夕,在煙臺SOS兒童村》、《誰來呵護我們的孩子》、《艱難的訴訟》,不僅表現出了知識分子應有的人文關懷,更體現出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擔當。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新聞報道往往時過境遷就了無痕跡,讓人難有深刻印象。但侯嚴峰的作品,不僅是新聞佳構,更是文學精品,不僅是有著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更有著文學的審美性、感染性。他的新聞報道在命題上總能新奇出之,如《在共和國最年輕的土地上》、《黃河在山東境內悄然變“長”》、《耕種大海的人們》中“最年輕的土地”、“變長”、“耕種大海”等詞語妙用,不僅給讀者以陌生化效果,更是激活了讀者的閱讀期待。新聞多受六個W之限,給人以機械之感。但侯嚴峰卻總能超越其外將其寫鮮寫活,其中重要一點則是其散文筆法的驅遣,場景呈現的注重。大到《齊魯大開放》、《鄉間涌動文化潮》等綜合新聞,小到《鄧樸方談為殘疾人提供良好環境》、《人代會陳情溥傑》等人物走筆,他都能大處著眼,細處著筆,巧妙地截取場景、呈現畫面,給人以身臨其境的現場感、氛圍感。可以説,寫人,繪形傳神如同親見;寫事,曲折變化如同親歷。而之所以能夠如此,是來自於他精益求精的創作追求,來自於他深厚精純的文化素養。可以説,讀他的新聞作品在直觀社會時代演進的同時,也能從他語言文字的優美凝煉、佈局謀篇的巧妙、命意構思的精深上獲得美的愉悅,感悟到媒體雅韻的氣象與境界。
作者:
胡艷紅:湖南師範大學新聞學碩士,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編審。
郭雲傑:湖南師範大學新聞學碩士,中南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