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王家衛(右)與作家金宇澄的手緊緊握在一起。蔣迪雯 攝
記者 施晨露
一走進會場,王家衛的手就與金宇澄緊緊握在一起。王家衛依舊是墨鏡遮面的標誌性打扮,金宇澄也如往常參與電影界盛會一樣,比大多數與會者都早到現場。在上影2015年創作座談會發佈的諸多新片計劃中,根據金宇澄小説改編、被王家衛買下電影版權的《繁花》是最受關注的作品之一。
“美國電影是‘雙城記’,西海岸是洛杉磯(好萊塢),東海岸是紐約。”王家衛的講述並未從《繁花》開始。他説,前一夜,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出給他的題目“上海電影該往什麼方向走”,讓他思考良久。生於上海的王家衛,5歲隨父移居香港,以《花樣年華》為代表,他鏡頭下的上海被看作是銀幕上海的典型呈現。“好萊塢産生作品,紐約産生作者,比如伍迪 艾倫、馬丁 斯科塞斯……這是美國東西岸電影的一個巨大差異。紐約更明顯的特點是很多作者拍攝的電影就是講這座城市的,這些電影向全世界展示、推廣紐約。北京是中國電影目前的大本營,而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我認為,上海有能力成為中國的紐約,關鍵就在於發掘人才。今天聽到很多新項目,都是由年輕的導演、編劇、製片人操刀,令人興奮。人才之後是氛圍,政府的相關政策和獎勵措施,其實是表明一種態度,那就是歡迎和支援在上海拍電影。假如在上海拍電影比其他城市都貴,那吸引大家來的理由是什麼?”
“除了生意,一座城市還需要生活。和紐約一樣,上海是金融中心,需要有精神文化層面的代表性作品,需要有上海特點的故事。這就是《繁花》為何重要的原因。”在王家衛看來,《繁花》 是上海的 《清明上河圖》,“它是上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這座城市的發展寫照,代表了上海的精氣神。這部電影將是讓全世界了解上海、上海人以及上海文化的一部辭典。”
王家衛表示,目前,《繁花》電影版不急於確定導演、演員,正在進行的是與原著作者金宇澄一起將電影劇本提綱完成。“它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事件,不只需要我和金宇澄的‘腦袋’,也需要上海的學者、美術家一起把上海的這幅《清明上河圖》‘畫’出來,破解這個關於上海的‘密碼’,呈現給全世界觀眾理解。”
“我對文學以外的藝術形式不熟悉。”對《繁花》如何改編成電影,金宇澄坦陳“沒把握”。“王家衛導演説要把我肚子裏的故事挖出來,我的故事其實都寫在小説裏了,但電影長度有限,選擇其中哪些段落,我難以判斷。就像從去年起《繁花》話劇版也在創作中,出品方説要做6小時,我也吃不準這樣的形式能不能被觀眾接受?”確定電影版權後,金宇澄和王家衛聊過幾次,“在交流中,我才意識到對小説非常重要的結尾,在電影中或許更需要被呈現的是過程。儘管沒把握,但我願意配闔家衛導演拍好《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