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留影于家中。(鄧偉攝)
1911年于順天中學高等學堂畢業。(鄧偉攝)
《梁漱溟日記》 梁漱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梁漱溟日記》是梁漱溟現存全部日記的彙編,70余萬字。梁漱溟先生歷經了晚清、民國一直到共和國20世紀80年代的晚期,他的一生風風雨雨,書寫了很多傳奇。梁漱溟先生早年起即有記日記的習慣,現存日記始於1932年,終於1981年,歷經“文革”抄家等磨難而得以留存。
日前,梁漱溟次子梁培恕先生應《梁漱溟日記》出版方世紀文景之邀在北京與讀者面對面,回憶了父親梁漱溟的生前往事。現場的讀者們聆聽了87歲高齡梁培恕先生的講述。
一個按照自己的興味讀書的人
父親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説他是一個按照自己的興味讀書的人。他還説過一句話,他説我看什麼書,總是心裏先有問題,然後再去找書看,找書看的目的是要證實我想得對不對,這是他讀書的一個特點。從這可以看出來,他這個人的自主性比較大。
父親讀書的第一階段,是對佛教發生興趣。1916年他發表了《究元決疑論》,在討論佛家思想時,引用了他自己日記中的一段話;這日記的題名即為《楞嚴精舍日記》。“楞嚴”為佛家一典籍名,即《楞嚴經》。“精舍”,指僧人或道士修煉居住之處所。顯然,父親自喻為僧人,而此日記就是他自己修煉的記錄。可惜的是這日記在抗戰時期留存于北京故居,被人當廢品賣掉了。不過從父親後來的筆墨中,還可以見出當年的一個概略。
自1912年至1916年,父親因“傾心於出世”,居家閉戶4年(19歲至22歲),潛心研讀佛家經典。在此之前,他原是《民國報》(天津)的一位青年記者,多往來于京津兩地,常出入于那時的國會與各黨黨部之間;而此後4年,他過起了“完全靜下來自修思考”的生活。父親通過艱苦自學,有了對佛法的認識和了解,確立了他對佛家思想的信仰,並影響了其一生的為人行事。
潛心研讀佛家經典的結果就是他想要出家,但是後來沒有成功。沒有成功的原因,不是受到家裏的阻攔,我的祖父一點都不阻攔他,他説,你確實想要出家你可以去。那是什麼事情把他牽扯住了呢,是他對社會問題、中國問題的關心放心不下。他説他一方面想出家,一方面又記挂著社會上的很多問題,他説我的感情和思想分成了兩半,這種日子不能過,在一兩年內我必須選擇其一。
父親最後的選擇是留在人間,不當和尚。從這個選擇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的方方面面。大家不要以為他是放棄了佛學,放棄了出家思想,其實他是把這種思想、這種情感轉移到關心具體的人類社會上。所以他的最後一本書是《人心與人生》,這是他一生的思考,他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是一種什麼物種?人應該怎樣活著?二是社會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他把自己的一生從離開這個世界變為用終生的時間來認識人類、認識社會,包括個人自己。這個轉向和一般人的生活上有什麼遭遇完全無關,這是他的一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