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賈平凹新作《老生》初嘗民間寫史 自揭創作初衷

時間:2014-10-28 08:46   來源:人民網

  今天下午,茅盾文學獎作家賈平凹攜最新長篇小説《老生》現身北京大學,並與讀者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初嘗民間寫史 “引人入勝”

  據了解,在《老生》一書中,賈平凹開始嘗試一種民間寫史的方式。對於書中所涉及的歷史背景與人物事件的考證與真實性,他曾表示,“看過一些資料,也在民間走訪過,加上小時候就常聽老人們講,有些當然是戲説,有些則有鼻子有眼,總之都引人入勝。”

  民間寫史不同於以報告、全紀實為核心的正史,它不僅要講山海縱橫與客觀事件,更要講每一種人群在跌宕歷史中的浮沉輾轉。因此,在《老生》中所講述的四個歷史故事,既是在講述現當代中國百年的革命史,也是在寫歷史變革中民間百姓的人情世故。書中的人物有的懷揣指點江山之志卻湮沒在改革浪潮的最前沿,有的大展宏圖卻成為別人故事中的“邊角碎料”,有的本該遠離煙火卻無故被殃及池魚……

  自揭創作初衷 “不想不講”

  賈平凹在文壇活躍的幾十年裏,一直在文學創作上不斷地探索、開發新的領域,《老生》亦是一部集文學創新與歷史使命感與一體的作品。他分析自己至今全部作品,稱“有許許多多的事總不願去講。能想、能講的,都已差不多都寫在了我以往的書裏,而不願想、不願講的,到我年齡花甲了,卻怎能不想不講啊?!”這便是賈平凹寫該書的初衷。

  《老生》中的內容不乏殘酷與黑暗的一面,但不是以獵奇為目的,書中人物的所作所為,就是中國幾代人所經歷的真實生活,在這部新作中,賈平凹展露出來的故事取材于鄉村大地,還原於民間歷史,將文學作品根植于百姓,看民之悲喜,寫民之苦樂,擁有豐富的內涵。當然,該書所關注的,已不僅是單純的個體或是某一地域人們的生活及精神狀態,而是在將整個國家的百年曆史縮影展現其中。

  賈平凹簡介:

  1952年生於陜西南部的丹鳳縣棣花村。1972年以偶然的機遇,進入西北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此後,一直生活在西安,從事文學編輯兼寫作。出版的主要作品:《浮躁》、《廢都》、《白夜》、《土門》、《古爐》、《帶燈》等,以英、法、德、日、韓等文字翻譯出版了20余種版本。曾多次獲全國文學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那文學獎和法國西文學藝術勳章。2008年,《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王鶴瑾)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