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白雪公主》重命名為《苦命的妹子啊,七個義薄雲天的哥哥為你撐起小小的一片天》,7年前發生在天涯論壇上的這一網絡事件,使“知音體”被公眾定義。19日下午,《知音》雜志社副主編夏志軍做客湖北省圖書館報告廳,向現場千余讀者揭秘“知音體”背後的故事,分析網絡社交媒體時代“知音體”表達方式將何去何從。
《知音》經常刊登情感故事,走煽情路線,網上將這種文章風格稱為“知音體”,這種風格的標題就叫“知音體標題”。夏志軍說,這種說法,“我們認為是對《知音》的褒獎,起碼說明《知音》的文風不但可以感染人,而且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他認為,網上說法尚未挖掘出“知音體”的精髓,“這種精髓,是從‘摳’字‘摳’詞著手,使文章標題具有激情澎湃、簡潔凝練、主題鮮明、輕快活潑的藝術特色,一看就能夠知道大體內容、能夠吸引讀者,這是一種不懈努力的新聞實踐”。他介紹,《知音》創刊以來,標題的制作任務都由總編們承擔,有時為了一期雜志做標題,草擬的標題就有半本稿紙。
在自媒體時代,“知音體”是否過時?
夏志軍的回答是,紙質傳統媒體這個介質可能會讓位于網絡新媒體,“知音體”的表述方式卻不會因為介質改變而消失。他認為,高速傳播信息的社交網絡媒體出現,使得現在的媒體比的,不再只是新聞的傳播,而包括新聞附帶的觀點,使得網絡社交媒體用戶更加愛用煽情的內容和字眼,爭取關注和轉發。
他說,“知音體”在今後很長一個時期仍有強大群眾基礎和社會心理需求,老百姓需要這種直白、鮮活的表達。(記者萬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