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唐德剛版《張學良口述歷史》出版始末

時間:2014-09-04 08:35   來源:《中華讀書報》

唐德剛版《張學良口述歷史》出版始末

  上午的傳聞。想到應該和唐太太吳昭文女士通個電話,越洋電話打到美國的住所,無人接聽。

  唐先生晚年,和大陸的溝通不算多,而他的研究建樹,又基本都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我算是在大陸與晚年唐德剛有過交往的人之一,覺得有義務記錄下一些片斷,便於為研究唐德剛先生的朋友提供一些參考。

  我與唐先生交往的始終,都是圍繞著《張學良口述歷史》,該書于2007年7月出版,署名張學良口述,唐德剛撰寫,我是策劃。説老實話,這是一部本來沒有的書,整個運作過程整整歷經5年。

  2002年6月,我就職于春風文藝出版社,在每期必看的《環球時報》上讀到一篇對唐德剛的專訪《我幫張學良寫回憶錄》,意識到唐德剛手中應該存有當年的採訪錄音,儘管其實際內容僅僅是當年計劃的一小部分,但是其歷史價值仍然十分珍貴,值得考慮成書出版。

  不久,經朋友介紹,順利地聯繫上了唐先生。

  唐先生的聽力非常差,身邊的人也要大聲講話才行,所以僅僅和唐先生通了很少的話,往來溝通基本都是和唐太太進行的,以後多年都是這樣。他們也不會使用電子郵件,溝通方式就是傳統的電話和信件。記憶中唐先生的聲音有些沙啞,中氣不是很足。

  事情的開始並不順利,唐太太介紹説,錄音帶一共是11盤,早前被一個叫王書君的借走,説是研究用,但後來他加了很多內容拿去出版了,事先沒有徵得唐德剛的同意。

  電話裏似乎感受到我的躊躇,唐太太説,就是這個情況,德剛也很無奈,王書君對外説自己是德剛的學生,實際是很多年前德剛到山東講學,他聽過德剛的講座。後來他到了美國,又到家裏來拜訪。那本書出版後,給過我們很少一點錢。現在錄音帶已經不是新鮮的了,還要不要出版,你再考慮。我立即説,要還是要,唐先生採訪的內容,出版後應該保持原貌,署名也應該是唐先生,即使全部內容都被那本書採用了,恢復其本來面貌後出版,還是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大約隔了一天,唐太太來電話説,你的出版思路,德剛同意了。但是他説,當年採訪時,還有一位在臺灣的郭冠英也參與了,現在要拿出來出版,也要徵求一下郭冠英的意見,所以你還要等等消息。

  不久,唐太太通知我,郭先生沒有意見,德剛也同意為這本書寫一篇序言。

  幾次溝通下來,覺得老先生做事情,一副有板有眼的老派作風,讓人心裏踏實。

  唐太太提到的那部書叫《張學良世紀傳奇》,我買了一套,署名是“王書君著、訪錄者唐德剛”,全書將近90萬字,分上下兩冊。估算起來,去掉錄音帶的內容不算,王書君應著作了80萬字。後來聽説有一位叫張永濱的哈爾濱作家,起訴王書君的這部書抄襲其作品,官司打了好幾年,今年從網上看到報道説,張永濱勝訴了。當然這都是後話。

  很快,仰慕中的錄音帶郵寄到了瀋陽,郵包裏還附了一些唐德剛先生與張學良交往的照片、信件等相關資料。

  11盤錄音帶,有的錄滿了,有的只錄有一半,聽上去,多數都是在餐桌上進行的,每一段談話,都是隨興而發,有時説了幾分鐘,又跳到另一個話題上去了,彼此全無聯繫,但越是這樣,其實內容也就越豐富,尤其張學良的口音,一口地道的東北話,有時候講出來的地方土話,唐德剛也聽不懂。有的段落似乎在座的人還不少,於是有的時候就聽得很鬱悶,因為大家都在説話,聽不清楚張學良在説什麼。

  對這本書的編輯思路也基本形成了,書名確定為《張學良口述歷史》,全書內容嚴格依照錄音內容,在保持張學良口述的風格基礎上,略微順通字句,原則上不改動一個字。但是對於是否在書中保留唐德剛的話,我拿不定主意,既要保持口述原貌又要保證閱讀流暢,實在是需要拿捏一番。

  我把11盤錄音帶分別交給了出版社的陳吉秀和正在實習的南開大學研究生付嬌,囑咐她們,嚴格按照錄音帶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聽寫,實在聽不清楚的就算了,聽不大懂的地方可以空出來。兩個女孩子開始了為時一個月的記錄整理。陳吉秀後來去了新星出版社,付嬌研究生畢業後到了人民郵電出版社。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