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就這樣慢熱地活著》生命的真意在從容過程中

時間:2014-08-06 10:43   來源:台灣網

  一直到現在,這個畫面還時常浮現在腦海中。每當我脆弱無助或遇到挫折時,總拿它來激勵自己內心的那個勇者。而當年那個年輕的母親,早已年過六旬。她常常默默地張望著村口。

  我們的每一次逃離、每一次顛覆,是源於想讓自己過得更好,這是每個人甚至每種動物都具有的天性。的確,我們應該更多地遵從本來的自己。

  現實中,我顯得較為內向、被動和自卑。但在特定的群體或時刻,又常常表現出超過常人的狂熱主動和自信奔放。這是我身體裏的兩面性——漂于現實之外的自然隨性和躲藏在現實陰暗處的自知之明,兩者之間的碰撞。常常不知道哪個是勝利者。

  “我們最先衰老的從來不是容貌,而是那份不顧一切的闖勁。”在國企裏的兩年工作經歷,囚禁著我的思維和求新意識,讓我變得鈍銹而無求。在體制這個舞臺上,我的缺點顯露無遺,始終不能變成一個圓滑而世俗的人。

  當我每天封閉在枯燥而充滿心機鬥爭的辦公室裏燒心,躲避在一台電腦後面觀瞻著這個世界並膨脹自己的物質慾望時,那些惰性、安逸、平凡、靜止、熱鬧又週而复始的生活,讓我失去了感知世界的力量。所謂的“身未動,心已遠”只不過是一堆贅肉增長過後的自我安慰和懦弱渴望。

  可,這是本來的自己嗎?

  印度心靈大師克裏希那穆提説過類似的言論:“如果我們滿足於賺錢養家糊口,那麼我們就看不到生命本身。我們的生命偉大而神秘,內部運作得像一個龐大的國家,它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驚詫。”

  所以,我必須對自己的生活做一次徹底的顛覆,誕生出離之心,以觸醒我找到繼續前進下去的動力。於是,睜開嶄新的眼睛,拋棄掉舊有的自己,擱淺工作,開始了一場沒有線路和目的的行走。

  那是對內心從未厭倦的追逐。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