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1966年》勾起無盡遐想 11個故事勾勒年代記憶

時間:2014-07-08 08:33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11個故事勾勒一個年代記憶

《1966年》勾起無盡遐想 11個故事勾勒年代記憶

  作者:王小妮出版:東方出版社

  讀完《1966年》,第一個感覺是想感謝所有的一切,讓我生在了上世紀80年代,雖然現在很多人都在説80後苦,但是相比較來説,我們也已足夠幸福。

  看書的過程其實不是那麼好受,想到姥爺也是在60年代下放到湖南的某個地方,一待就直到退休。而今姥爺還健在,只是腦子糊塗了,反反覆復説著山東老家的事,我想雖然是糊塗了,但也知道那幾年是苦的,不堪回首的吧。父親那年只有11歲,大概也跟其他的孩子一樣,不上學,到處去竄了。所有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烙印。(張童會)

  一個年份,11個故事,勾起了我對那個年代無盡的遐想。女作家的筆觸向來溫婉,即便殘忍冷酷壓抑掙扎,也可以用一個場景,一個物件,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來掩飾。

  書中的人物大多沒有名字,只用一個特徵來替代,也許因為那時的人們已經在極度的個人崇拜和表現欲中迷失了自我。逗留在書中,時間仿佛停留在那個年代,冷酷中有溫情,壓抑中有釋放,讓人覺得:只要有人在,就有情在;有情在,就有希望在。(虞歌越)

  每個年份都會有各種事情發生,1966年也不例外。經歷過1966年的人對這個年份都有很深的記憶點。王小妮也用自己的視角,把所見所聞編纂成11個小故事,集結成這本《1966年》。文中只敘事,不評價,把一個個文中人物的遭遇和心理動態描繪得鮮活生動。

  這11個故事中的人物本沒有什麼關聯,但卻因為這樣一個年份有了一些共通點。他們或茫然,或恐懼,或坦然……但無論哪種,都是那個年份特有的産物。(付傳文)

  作家王小妮以她女人特有的細膩和筆觸,描寫了她記憶中那個諱莫如深的1966年。11個故事活靈活現,平淡卻又有些令人窒息。我與作者是同齡人,那年我10歲,這部小説令我感同身受,相信會使許多人重拾當年記憶。

  書裏王小妮把1966年當做歷史,描寫了一群市井之徒在那個年代裏方方面面的生活和經歷。作為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讀著這部小説猶如穿越。(王洋)

  1966年,丙午年,也是馬年,在馬年回頭張望近半個世紀前的馬年,不知會有幾多的況味和感慨?詩人王小妮的小説,稟賦著作者慣常的詩意氣氛,靜水深流般地鋪展開歷史大背景下的一個既平凡又不平凡的年份;看它在一個11歲小女孩的眼中又有著怎樣的憂傷和嘆惋?

  誠如作者言之“人世間的最末梢”的11個故事,講述了普通人面對時代的驟然變故,所經受的諸多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在十年浩劫發起之時,歷史和政治的觸須如何撩撥或攪亂著蕓蕓眾生中平凡的“大多數”的生活,平靜敘述下的文字自有一種穿越時光的力量。

  面對平靜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故和轉變,每個人有著不盡相同的應對和表現。作者認為,無論歷史或現實,日常才是基礎,蒙塵於時光中的故事,我們只能沉實平淡呈現,我們無力介入。對於此,我亦深有慼慼然。我同樣不相信人生存在所謂的非黑即白和直截了當的絕對,我只希望身處一串偶然中的我們面對歷史的複雜性,可以保有“永遠無力、永遠懵懂”的心態直面細微的真實,且讓細沙注滿縫隙。(鄭文博)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