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在北京核心商圈一隅的一個不到40平米的辦公室,制作著一本每天都要賣出超過1200本的雜志。這一雜志是關于日本的。
《知日》,中國唯一一本專注介紹日本的雜志,在紙媒普遍下滑的時代卻保持穩定的銷量和影響力,它誕生于日本料理密集的北京東部商區,也誕生于“對日本的好奇”。
知,日
在萬國城MOMA一個復式小開間里,《知日》的年輕人們正在為下一期關于甲午戰爭的選題做資料搜集準備。桌上,攤開著大部頭的《中日甲午戰爭全史》全冊,日文原版書、武將紋樣、散亂的樣書……
“我們要做甲午海戰,要花了很多的篇幅去講,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在那幾個小時發生了什麼。”主編蘇靜說。
就在這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里,誕生了《知日》書係,定位于國內唯一專門關注日本的媒體品牌,中國人了解日本的一本紙媒刊物。蘇靜說:“我要設計一個產品出來,它要持續滿足對日本文化需求的人群。”
《知日》的讀者是18歲到30歲的年輕人,主要生活在北上廣。在蘇靜眼中,這是一群理性看待日本的年輕人。
和人們想象的“知日派”不一樣,33歲的他並未在日本留學或者生活,工作,“正因為不了解,所以才對很多問題有好奇,我自己就像客戶體驗官,或者制片人。”
自2011年1月創刊迄今,知日每期圍繞一個主題:從奈良美智到制服,從貓到犬,從明治維新到武士道,從妖怪到森女,從日本禪到斷舍離,已出版21本係列讀物。蘇靜介紹目前每期銷量可達5萬到10萬本,遠超乎他想象。
蘇靜是個出版人。喜歡日本文學的他發現,當他在網上搜集日本資料時,只有零散信息,並沒有媒體持續、係統地關注日本。
“人們所知道的都是‘關鍵詞’,給了我們細分市場的機會。”他看到了商機,並在每一期都使用一個“關鍵詞”來統籌策劃,讓這許多主題特輯不僅成為了暢銷書,也成為了長銷書。
調性
蘇靜說,日本融合東方和西方,是一個堡壘,如此特別,這是它的“調性”。
《知日》編輯部希望讓日本成為中國年輕人觀察人文、歷史和經濟的一個角度。 “不是光講動漫,我們既會講歷史,也會講時尚,就像一個萬花筒,其實就是一個角度。這是我們獲得這樣關注的原因。”蘇靜說。
《知日》第12期《斷舍離》以三個活字印刷的鉛字為封面,介紹這三個字蘊含的“日本整理與收納的最高哲學”。“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里沒用的東西;離=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書中介紹道:丟掉對物品的執著,不僅周身的環境變得清爽,連內心也會從壓力中解放。這便是“斷舍離”的目的。“斷舍離”不是簡單的整理術,它是一種教人放下心中執念的理念,一種生活態度,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哲學。
在蘇靜的堅持下,《知日》看重不斷增加歷史的細節,傾向于搜羅材料、不下結論。
以《明治維新》一期為例,編輯部花了很大力氣展現一個“多面的、立體的,並充滿新意的百年前日本”,上至天皇與政府首腦,下至武士與庶人,涵蓋歷史、人物、飲食、繪畫、攝影作品等方方面面。
蘇靜認為,《知日·明治維新》的特點是真實、真實,還是真實。“它還原了這個歷史劇變時期最全面的日本人文風貌,能極大地滿足你的好奇心。”雜志介紹寫道。
以日本做角度而非范圍,所以《知日》選題很跳躍,不同于常規。接下來,編輯部即將制作日本制造專題、汽車、以及雜貨特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