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作家李浩:寫作是一種對話方式 對自我的梳理和記憶

時間:2014-06-25 13:39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寫作,向前方

  寫作,對我來說是一種和我自己、另一個人、另一些人進而是和世界進行對話的方式,我寫作,本質上是有話要說,有話想說。我希望我的寫作是對自我的梳理和記憶,是我對自己,對世界和人類的真切表達。我希望寫下命運,感吁,深思和追問,我希望寫下我的幸運和痛苦,愛與哀愁,寫下天使的部分也寫下魔鬼的部分。我希望寫下我對人生的理解,世界的理解,命運和時間的理解。言說,說出,是我寫作的訴求之一,我希望能有聆聽的耳朵。在日常,我一向愚鈍而木訥,而寫作帶給了我某種補償。博爾赫斯在一篇題為《創造者》小說中寫道,一個野心勃勃的創造者想按照真實的比例畫一張完整的世界地圖,為此他用盡了畢生精力。而等他完成這張地圖的時候,他發現自己所畫下的竟是自己的那張臉——成為那樣的“野心勃勃的創造者”是我的文學訴求,這個毋庸諱言。在我看來,寫作其實也就像通過畫自己的臉,自己的心,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感知,進而畫出整個世界。為此,我願意付出努力、熱情和畢生精力。劇作家奧尼爾有一句片面深刻的話,他說,“不和上帝發生關係的戲劇是無趣的戲劇”。這句話,充當著我寫作的座右銘,昭示著我努力達至的方向。我承認我的文學野心,這個野心大約延續了巴爾扎克式的狂妄,正是他,在拿破侖肖像的底座上如此寫下:“他用劍沒有完成的事,我將用筆來完成。”

  讓寫作成為“智慧之書”是我一向的文學訴求。我迷戀“智慧”,願意把它放置于我寫作的核心。即使在故事中,我也希望我的態度是沉思、挖掘和反問,運用屬于文學的魔法使問題成為問題。米蘭·昆德拉說,小說的精神是復雜性的精神,每一部小說都對讀者說:“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簡單。”這是小說永恆的真理;小說的精神是持續性的精神,每一部作品都是對以前那些作品的回答,每一部作品都包含著以前全部小說的經驗——我深以為然,並希望自己的寫作能夠匯入到復雜性和持續性中,做出自己的提供。我時常把自己的寫作看成是一面放置在側面的鏡子,我寫下他人,更寫下自己,寫下我對人的存在的追問。我追問,在人心和人性的沉默的幽暗區域都埋伏著什麼,他如何獲得崇高和尊嚴,應如何與他人相處?這個人的存在,與他者存在的區別是什麼,他如何融入世界與社會,並對自我有固執的保留?非如此不可?有沒有另外的可能?如何讓“另外”成為可能?我試圖讓我的小說和詩歌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當然,“創造”,也一向是我所迷戀的詞,正如我迷戀幻想和夢,迷戀無中生有,迷戀突然的溢出和靈光一現。它同樣是我一向的文學訴求——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創造者,用現實、歷史、傳說、夢想、幻覺和理想的材料,通過寫作,“創造”一個全新的、陌生的世界,一個自我的世界,一個具有玄思和彼岸感的世界,一個與我們的世界平行、處在疑慮中、並不幻美和許諾的世界……在這里,我可以略有驕傲地宣稱,我的確擁有無中生有的手指,我懂得某些魔法和技藝。

  在寫作中,我尋找那種生活在樹上的感覺,那種俯視和悲憫,那種愛著,卻永遠拒絕與生活平視,拒絕隨波逐流更拒絕同流合污的感覺。同時,寫作對我來說意味著冒險,我願意自己的每一篇小說都具有一種前行的姿態,它得做出自己的發現,它應當多少擺脫“影響的焦慮”,至少與我的以前要有不同。我想我還要坦言,在文學中尋求精致、真實、豐厚、高端也是我的目標,我甘于寂寞,甚至有些偏執地甘于。不止一次,我曾重復過一個同樣屬于片面的短語,“寫給無限的少數”——少數,無限,它們是兩個詞,然而之間的聯係過于緊密,所以我將它們放在一起。少數,是一個問題,它要求一個人的寫作從一條慣常的、習見的、“正確的”、人雲亦雲的大路上岔開去,在創新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努力呈現自己的風格,成為林外的樹;所謂少數,它並非是有意選擇,只是甘于接受這一“必然後果”,讓自己能夠遵從內心,遵從藝術,勇于探險,而不是曲媚。

  我一直在言說我的文學訴求,它並不是我已經的達到,而是達到的可能,是目標,在前方。說實話自寫作開始,我就一直在狂妄的自信和真切的自我懷疑中度過,我懷疑自己的能力,才氣,懷疑自己的“發現”在別人那里已經是舊識而不自知。我很怕,在我死後,人們說,“這是一個呆板的好人,一直在從事一件他不能勝任的工作”——然而,我也希望,我能用我的一生投入到文學創作中,在我死的時候能對“上帝”說,在這一生中,我做了一件自己願意做的事,我感覺還不錯;如果有來生,我希望繼續此生的未完成,繼續做下去。在來生,繼續做下去,即使依然了無成績——這也是我的訴求。

  作家簡介

  李浩,著有小說集《誰生來是刺客》《側面的鏡子》《藍試紙》《父親,鏡子和樹》《告密者》,長篇小說《如歸旅店》《鏡子里的父親》,評論集《閱讀頌,虛構頌》等。曾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第三屆蒲松齡全國短篇小說獎,第十二屆莊重文文學獎等。現為一級作家,河北省作協專業作家。

  《 人民日報 》( 2014年06月25日 24 版)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