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在堅持一貫的創作風格,直面歷史和真實的生活,不跟商業片合流,因此我是比較落寞的。”曾擔綱《黃河謠》《霸王別姬》《活著》《圖雅的婚事》等影片劇本創作的著名編劇蘆葦,昨天下午在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辦講座,與學子們分享了自己的創作經歷和感受。
現年64歲的蘆葦從1987年開始創作電影劇本。作為資深人士,他開門見山地提出了自己對當前中國電影的看法:“我認為電影有兩層屬性——娛樂和文化傳承。現在娛樂的東西得到了空前的膨脹,文化傳承的功能卻日漸萎縮,對電影的需求墮落成對感官的歡愉,這是不正常的。”他還表示:“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生活,如果好好做的話,中國電影一定可以成為一種非常有生命力的類型。”
文化傳承是蘆葦評價影片十分重要的一個標準,對老搭檔張藝謀的新片《歸來》,蘆葦評價説:“我們正處於娛樂至死的時代,人們都不分青紅皂白地放棄了文藝片的製作,所以張藝謀的《歸來》讓我特別驚喜,他還扛著文藝片的大旗堅定地走下去,對我們父輩的生活悲劇有追問,很有勇氣和肝膽,我對《歸來》的文化品質舉雙手鼓掌,但對藝術處理持有一定的懷疑,他有意識地放棄了很多重場戲,影響了故事的完整性。”
講座上,蘆葦還和學子們分享起自己的創作經驗,他説:“編劇這個職業是不能夠自戀的,當編劇一定要把作品放在最高的位置,不能思考自己的東西,要對作品和角色有理解力,從角色的角度去思考和寫作。”然而,編劇在國內影視界的地位卻令蘆葦十分沮喪,他不無憤慨地説:“我覺得電影編劇在中國影視行業裏處於一個被侮辱與被傷害的地位,我們的貢獻和作用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和尊重,這是中國電影無法跟上世界電影步伐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1993年,蘆葦與張藝謀合作的《活著》有一場賭場的戲在天津拍攝,那是蘆葦第一次到天津,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此次來津,蘆葦也毫不掩飾自己對天津文化的喜愛,他説:“天津是我國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有著十分豐富的碼頭文化。我曾經專門看過天津的文史資料,了解了舊天津的許多職業和老故事,那都是非常值得作為影視劇題材的。”
記者 翟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