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南畫十六觀:畫卷中看中國傳統文人的生命真性

時間:2014-05-13 08:27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書 名:《南畫十六觀》

  作 者:朱良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南畫者,特指中國傳統文人畫。本書是作者研究傳統繪畫的一本新作,通過元明以來十六位代表性畫家作品和人生的研究,來探討支配文人畫發展的根本因素——生命真性問題。全書秉承作者一貫寓深邃思想于優美表述中的書寫方式,深具可讀性。

  作者簡介

  朱良志,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中心主任,北京畫院外聘專家,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高級研究員。長期致力於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尤長于中國傳統哲學和藝術關係的分析,並注意從藝術中剔發中國人的人生智慧。出版有《石濤研究》、《八大山人研究》、《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真水無香》、《中國美學十五講》、《曲院風荷》等著作。

  書摘正文

  序 言

  文人畫的真性問題

  

  開宗明義,先説書名。“南畫十六觀”,所觀者為何?觀畫之真性也。此所謂南畫者,特指中國傳統文人畫。所以本書的研究重心定在:文人畫的真性問題。

  昔讀陳老蓮《隱居十六觀》,感其取意之深。十六幅畫,十六個觀照點,依次為:訪莊、釀桃、澆書、醒石、噴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硯、寒沽、問月、譜泉、囊幽、孤往、縹香和品梵。這十六幅畫,是他晚年隱居生活的寫照,是他此期精神追求的縮影,也是他有關人生諸種問題之“圖像答案”。所以言“觀”者,即在觀生命之真實。

  老蓮此畫之名來自佛經。《觀無量壽經》有十六觀之門。該經説一個唸佛的行者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請佛説修行的方法,佛給他説十六種觀法,也即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十六種門徑,分別是: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八功德水想觀、總想觀、華座想觀、像想觀、佛真身想觀、觀世音想觀、大勢至想觀、普想觀、雜想觀、上輩上生觀、中輩中生觀和下輩下生觀。每一觀都示以具體的修行辦法。如水想觀,見水澄凈,想到它的不分散,想到它會變成冰,由冰想到琉璃,總之,就是要心靈如明鏡,內外澄澈。

  觀,非視覺之觀察,乃觀心以進凈土,進真實之門。我所以取十六觀之名,非依佛經而立本書之意,也非專對老蓮《隱居十六觀》的討論,而是由此引出一種觀照真實的思想。因為,在我看來,推動傳統文人畫發展的根本因素,就是一個“真”的問題。宋元以來的文人畫家嘗試從各種不同的途徑,來進入這個“真實之門”。

  文人畫發展的初始階段,“真”的問題就被提出。荊浩那篇天才論文《筆法記》,討論唐代以來畫界出現的水墨這一新形式,他從“真”的角度,為水墨的存在尋找理由,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觀點。度者,審度也。繪畫須造型,造型須有物,畫有其物,就是真的嗎?水墨渲淡,和鮮活的色相世界有如此大的差異,能説是真實嗎?文章從繪畫的基本特性談起,通過問答的形式,推出兩種觀點,一是“畫者,華也”。這是傳統畫學的主流觀點,即繪畫是運用丹青妙色圖繪天地萬物的造型藝術,繪畫被稱為“丹青”就含有這個意思。荊浩認為,“華”,只能是“茍似”,只具表面的相似性。一是“畫者,畫也”。“畫”是“圖真”,表現世界的“元真氣象”,展示出“物象之原”。後來北宋人託名王維《山水訣》所説的“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也是這個意思。畫者畫也,這種同字詮釋,所強調的是“依世界的原樣而呈現”的思想。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