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反社會的人》
作 者:[德] 瓦爾特 伍倫韋伯(Walter W徂llenweber)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德國的社會結構正處於逐漸分化瓦解的過程中”,該觀點絕非聳人聽聞。本書作者從不同角度向讀者展示了德國社會結構中日益壯大的兩端:只佔德國人口1%的財富階層如何通過資本市場不勞而獲,卻擁有社會總財富的36%;靠社會救濟生存的龐大失業人群如何發展出其獨有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這兩個在德國社會構成中日漸孤立的群體又是怎樣促使金融和社會救助行業得以畸形地快速發展,一躍成為德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而誰來為德國的金融危機和巨大的社會福利支出買單?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著德國精神的中産階級。
曾經讓德國人引以為傲的社會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這需要讀者自己在本書中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瓦爾特 伍倫韋伯(Walter W徂llenweber),自1995年起為《明星報》撰稿。2005年獲得德國社會獎,2007年獲得年度記者獎。兩次提名亨利 納能獎,三次提名艾貢 埃爾文 克什獎。
書摘正文
引 言
“下層階級”這個概念誰都能理解,但在實際使用中卻成為了禁忌。長期以來,政治中立性原則要求人們對它閉口不提。然而這個情況正在逐漸改變。又有哪些人屬於所謂的“上層階級”?是仍住在歷史街區的舊知識分子還是大型企業中的高層管理者?難道只有億萬富翁才夠資格?又或是普通高收入者也能被算在其中?在德國,一場關於如何定義“貧窮”和“富有”的爭論已經塵埃落定,然而這兩個看似單純的表達形式背後卻隱藏著特定的意識形態。“貧窮”和“富有”已成為了政治鬥爭用語。在關於德國社會現實的討論中,這兩個概念非但無助於緩解當前普遍存在的失語現象,反而把德國社會問題的成因歸結到了“每人平均純收入”這一狹隘的層面上。與此同時,其作為武斷的標準又把社會中的大多數簡單地劃分為窮人或富人,而理應作為社會常態存在的中間人群卻在日益減少。
哲學家路德維希 維特根斯坦a曾説過:“對於一無所知的事情,人們應當保持沉默。”正因如此,對於同時在德國社會結構的兩極發生著的巨大變化,至今無人展開討論。對探討對象的一無所知往往導致這類討論在尚未開始時就註定夭折。作為社會凝聚力瓦解的前兆,下層,甚至上層階級紛紛退縮到各自的平行世界。而人們卻一直在回避這一威脅。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對於德國社會結構中的這兩類人群知之甚少。當然無知並不是唯一的障眼法,阻礙人們認識這個新興階級社會的還有習慣性思維。東部和西部的德國人早已不習慣以階級來劃他們所處的社會。統一之前的東德人活在“統一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假像中。而西德人則相信當時的聯邦德國正朝著“均質化的中産階級社會”發展。“不管怎樣大家都是中産階級”這一觀念在如今西德人的意識裏依然根深蒂固。對於其他主要歐美國家的人民來説,認識到社會階級的存在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如今的德國人在這方面卻顯得缺乏經驗。對於中産階級社會狹隘的固著遮擋了他們的視線,使其難以察覺到德國社會正在經歷的轉變,因為這種轉變首先就發生在德國下層和上層階級中。因此,本書的第一部分將關注以下的問題:他們究竟是誰?下層階級和上層階級有哪些主要特徵?從而向讀者揭示:長期以來人們腦海中對於這兩個社會階層的印象大都來自謠傳和誤解,現實情況則與之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