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俾斯麥的一生:塵封信札背後的真相

時間:2014-04-14 08:43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書名:《俾斯麥的一生:塵封信札背後的真相》

  作者:(美)喬納森斯坦伯格

  譯者:王維丹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俾斯麥本人以及他的朋友、對手和共事者的回憶寫就的,將有關俾斯麥的正史記載和引人入勝的個人軼事結合起來,成就了這本一流水準的傳記。

  本書透過俾斯麥的性格分析,全面介紹了他從步入政壇到大權旁落半個世紀的政界生命軌跡。展現了俾斯麥如何一手造就德國的政治風氣——這種以順從獨裁、厭惡妥協和極端保守的反現代主義為特色的政治風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俾斯麥下臺後幾十年間整個國家的災難。借此,作者間接指出了當代競爭性威權主義政權的發展前景。通過德國這個例子,他提醒人們需要密切關注的重點,是處在權力頂端的精英階層放鬆權力控制的意願,而非新興階層的固有屬性。

  作者簡介

  喬納森斯坦伯格

  分別於哈佛大學和康橋大學獲得其學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多年在康橋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任教,曾任美國現代出版業巨頭、慈善家和外交家沃爾特安納伯格的歐洲現代史課程教授。

  書摘正文

  俾斯麥的“自禦”

  奧托馮俾斯麥締造了德國,但從未統治它。他曾是三位皇帝的臣子,卻沒有任何一位帝王可以隨時解除他的職位。1890年3月,有一位皇帝這麼做了。那一次,俾斯麥的公開講話缺少了所有我們通常稱之為魅力的特質。而就在1878年9月俾斯麥個人權力與名譽達到巔峰的時候,當時的一家報紙《施瓦本商業之神》(Schwbische Merkur)還這樣描繪俾斯麥在德國國會的一次講話:

  那些第一次聽到他演講的人要多麼吃驚啊。他的聲音並不算洪亮有力,話音之中沒有預料的那樣悲痛,語速也不像傳統的雄辯方式那樣激情洋溢地滔滔不絕。相反,他吐詞輕鬆舒緩,口氣像日常對話,有時稍作遲疑,迂迴前進,直到自己找到正確的詞語或者片語,再精確地推出恰如其分的表達。一開始,聽者簡直就會認為發言的人是感到尷尬。他左右擺動自己的上半身,從身後的口袋掏出手帕,擦擦眉毛,又放回口袋,然後再一次把它拽出來。

  俾斯麥從未在公眾大會上講話,只是在他卸下高位以後才吸引到民眾的目光,那時他儼然已成為一代傳奇人物。

  1862年9月至1890年3月,俾斯麥一直在德國發號施令,職位卻僅僅是在議會頻頻露面的一名部長。從1847年起,他就一直在多種議會的機構發表上述這類演講,直至1890年離職。儘管向聽眾釋放著如此強大的個人魅力,俾斯麥卻從未領導過英國人概念中的任何一支政治黨派。縱觀俾斯麥的職業生涯,無論是德國保守黨、國家自由黨,還是天主教中央黨,這些德國最大的政黨都不信任他,與他保持距離。俾斯麥所屬的黨派是所謂的“自由保守黨”,它的成員很有影響力,但它在內閣以外卻沒有大批追隨者。俾斯麥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與精力都致力於政府管理的具體事務。從處理各項國際條約到確定郵政匯票是否收取印花稅,他打點一切,事無巨細。很奇怪的是,印花稅問題倒成為俾斯麥多次辭職的原因之一。

  俾斯麥沒有軍界的資歷。他服役時間很短,年輕時很不願被編入後備役部隊(實際上,他試過逃兵役,但他的官方記錄省略了這段不光彩的過去),而他能讓那些“真正的”士兵們尷尬或是憤怒的只有那些他經常穿的軍裝。被冠以“神人”稱號的毛奇元帥世家有這樣一位家族成員—中校布隆薩特馮舍倫多夫(Bronsart von Schellendorf )。他曾在1870年寫道:“那位身著法國胸甲騎兵馬甲的公務員日復一日越發厚顏無恥了。”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