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星期一的斑馬線
作 者:(美)勞拉 史洛夫
艾歷克斯 崔斯尼阿斯基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作者簡介:
勞拉 史洛夫
前廣告主管,曾任職於時代公司和康泰納仕集團(Conde Nast)等數家大媒體公司。勞拉生長于美國長島,是《今日美國》躋身全美大報行列的廣告團隊功臣之一,曾是《人物》雜誌(People)、《女士》雜誌(Ms.)紐約部門的經理,也曾任《新娘》(Brides)雜誌的副發行人。她喜歡待在長島的套房公寓裏消磨時光,或者去探望她在紐約和佛羅裏達的親人。她現在和她活潑的貴賓狗可可同住于紐約市。
艾歷克斯 崔斯尼阿思基
作家,在紐約市居住和工作。從一九九八年起即在《人物》雜誌擔任資深執筆人至今,撰寫過多篇封面故事,特別專注於人類利益、犯罪和體育領域。他共有六本書,其中二○○五年出版的真實犯罪故事《仇殺》(The Vendetta)售出了電影版權,經環球影片公司改編後,成為二○○九年約翰尼 德普主演的電影《公眾之敵》(Public Enemies)。
內容簡介:
《星期一的斑馬線》講最真實的人與人的相遇。勞拉和莫裏斯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我們是勞拉,每日按照自己的行事歷生活,任何行事歷之外的事情都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內。工作佔據了我們大部分精力,我們行色匆匆,趕赴一場又一場無關緊要的約會,卻忘了自己為何要去往那裏。我們為自己築起高高的圍墻,憚于對陌生人輕易付出時間和關愛,因為深知這個世界險惡我們要內心強大……我們也曾是那個小小的莫裏斯,也許我們不曾窩在街邊一角求生存,但我們也經歷過和他一樣的困境,或許我們曾遠離親人的懷抱得不到應有的慰藉,或許也曾喪失對未來的夢想和希望而情緒消沉。但正如《星期一的斑馬線》中所説,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出口,只是形式不同。勞拉也説,嘿,我們都不是超級英雄,更不是特別善良。在遇到彼此的時候,我們只是有著複雜過去和脆弱夢想的兩個人,但不曉得什麼緣故,我們找到彼此,並成為莫逆之交。相信是這樣真實而細膩的人生故事打動了每一位讀者。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你需要選擇的不是東西南北,
而是前後左右。
十一歲的小莫裏斯,站在紐約市第五十六街百老彙的轉角處,這裡也是他和勞拉相遇的地方。原本已經擦肩而過的勞拉,沒想到會因為一個轉身,而讓兩人間從此有了一個關於“星期一”的承諾。
三十多年過去了,相遇的蝴蝶效應悄悄地使他們的生活發生了驚天的變化。當初是什麼讓勞拉在斑馬線上回頭?他們之間的約定又是什麼?
一場非理性相遇碰撞出的溫情有夢人生
任國芳
如果説2014年一定要推薦一本書看的話,毫不猶豫,我會推薦《星期一的斑馬線》。在一系列外國文學引進作品中,《星期一的斑馬線》並不起眼。除了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入選臺灣誠品書店選書外,再沒有任何光亮的頭銜。但這絲毫無法阻攔它斬獲無數人的喜愛和推薦。“這是個訴説得十分美麗又真誠的特殊故事,它告訴我們,每個人皆有提升他人生命的力量,而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我們個人的生命將會變得多豐富。”《讓幸福來敲門》作家克裏斯 加德納 如此稱讚道。臺灣春光出版總編輯楊秀真説:“《星期一的斑馬線》不是我見過的最感人的真實故事,也不是文筆最好的佳作,但我的心已經被它勾走了。”
為何這樣一部基於真實故事寫就的作品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