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賈平凹:作家社會血肉相連 作品應給世事説公道話

時間:2014-03-14 08:22   來源:人民日報

  對話人:張 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教授)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劉躍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

  方 寧(《文藝研究》雜誌社社長、編審)

  賈平凹(陜西省作家協會主席、一級作家)

  閱讀提示

  ●從創作主體的角度講,文學起源於民眾。文學不是幾個“天才”飽食無憂之後的臆造。文學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民眾。內容和媒介自不必説,就是最具“獨立性”的“形式”也不例外

  ●“為民而作”不是一種姿態或策略,它關係到寫作的情感與立場問題。誰的底層?何種立場?如果禁不起這種追問,所謂的“底層寫作”只能是他者想像的底層,是用“底層”裝扮起來的寫作,不過是“寫作底層”而已

  ●被熱捧的“帝王劇”“宮廷戲”,以及氾濫成災的“才子佳人演義”,呈現出一派孱弱扭曲的文化病象。它們生産的是虛假蒼白的主體,而歷史真正的主體——人民大眾,僅僅成了“圍觀”與“喝彩”的道具,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刻反省嗎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國的地,只有這樣眼睛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同時真誠地直面當下中國人的生存現實,我們的社會才能真正為人類提供中國經驗,我們的文學才能為世界貢獻特殊的聲響和色彩

  張江:當下語境中,談論文學與民眾的關係,顯然不是一個時尚的話題。現在流行的是,文學大抵是“私貨”,一個人的喃喃囈語、幾個人的竊竊私語被視為“陽春白雪”,而更廣泛的民眾的生活、普遍的情感被視為“下裏巴人”。成名的以精英自居,俯視民眾;未成名的向隅而泣,遠離民眾。似乎很少有人會問問自己“我是誰”。

  還是要問問“我是誰”

  高建平:現在的確有一些所謂的“名家大腕”忘記了“我是誰”,或者説從來就沒有弄清“我到底是誰”。文學史上記載的都是巨匠、大師,這會給人錯覺,以為文學的歷史都是精英的歷史,與民眾無關。在粉絲文化盛行的今天,一些作家在網上大紅大紫,被眾多少男少女瘋狂追捧,年紀輕輕已不記得“我是誰”。

  必須承認,在文學的演進發展中,文化精英、專業作家的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沒有他們,不會有文學的歷史。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文學就是由專業作家獨自創造的。古往今來,專業作家、文學大師的藝術創造,都是建立在人民群眾偉大創造基礎之上的。再優秀的詩人、小説家、劇作家,説到底,也都是大眾創造的提升者、改造者、加工者。

  在文學起源的問題上,現存多種説法,遊戲説、巫術説、勞動説等等,哪種説法更科學、更合理,盡可以討論。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從主體的角度講,文學起源於民眾,是普通民眾的遊戲、巫術、勞動孕育了文學。文學不是幾個“天才”飽食無憂之後的臆造。文學的發展同樣依靠大眾。文學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民眾。內容和媒介自不必説,就是最具“獨立性”的“形式”也不例外。中國古代文學曾經以詩文為主,小説的出現並取代詩文而成主流,被視為文學發展的重要一環。小説是從哪來的?按照班固的説法,“小説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説者之所造也。”這就證明,小説的出現,是稗官採集普通民眾“街談巷語”、民間雜談加工而成的。古代如此,當代也如此。現在有“短信文學”的説法,如果它也是一種新的文學樣式,那麼它同樣來源於大眾的創造。手機的普及,短信的噴涌,催生了短信文學。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文學的樣子,它還會産生哪些新的體裁和形式,但有一點確定無疑,那就是它一定附著於人民大眾現實生活的軌跡,在人民大眾的創造中實現自身的更新和發展。

  我想起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把自己看作“講故事的人”,他認為,早年在集體勞動的田間地頭、在生産隊的牛棚馬廄聽到的故事孕育了自己最初的文學才華,而自己講故事的方式,正是幼時熟知的集市説書人的方式,也就是他的爺爺奶奶、村裏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這正是一個優秀作家對“我是誰”最清醒的認知。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