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彼年此時:溫暖而細膩的“致青春”

時間:2014-02-24 13:29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書 名:《彼年此時》

  作 者:閆紅著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作者簡介

  閆紅,生於安徽,現為媒體人。2005年出版作品《誤讀紅樓》,轟動一時。2007年出版代表作《她們謀生亦謀愛》,在國內引發“回歸傳統,重讀古典”的熱潮。另有代表作《詩經往事》《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如果這都不算愛——胡適情事》等。

  內容簡介

  閆紅的文筆一向細膩、犀利。她寫張愛玲,寫胡適,寫秦淮八艷,一直都在講別人的故事。而這次,她真正寫了一回自己,用五年的時間一字一句地構建了這樣一部致青春的力作。就像閆紅自己説的:它是我唯一的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散文集,目光從他者,轉向自己的內心。

  《彼年此時》用細膩的筆觸去講述至親至愛的家人,再也回不去的家鄉,一輩子藏心底的朋友,以及成長角落裏各樣的真實感動。不曾溫柔的媽媽,獨居多年的姥姥,跟命運死磕的發小,澡堂子裏的陌生女人,私奔的伶人,出家的鄉村醫生,盡入筆下;被斬首的烏龜,半透明的麥芽糖,院長送的紅燈籠,買來的繡花鞋,迷宮般的集市,皆現紙上。

  書摘正文

  哪一種愛不千瘡百孔  

  隱秘之所

  我媽在紡織廠工作,這兒曾是小城裏最大的工廠,現在已經破産。我媽説,破産對他們這些退休老工人來説,不是件壞事。她説了些理由,我沒有聽明白,總之,她對工作以及生活了幾十年的那個廠區的沒落,沒多少感觸。

  工廠極大繁榮的年代,機器聲終日轟鳴,走在大街上都能感到震動。廠裏的女工,不但有像我媽這樣從農村招來的,還有很多是上海下放的知青。

  這些知青在本地紮根,生兒育女,每年回一次上海老家。工友托她們帶回最時髦的日用品。在我的童年,那雙被我踢踢踏踏穿了好幾年的紅皮鞋,就“光榮地”來自上海。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件大紅的滑雪襖,我仍然記得,在某個剛剛寒冷的日子裏,剛下班回家的媽媽,高興地把那件明顯太長的襖子,披到我的身上。

  太長了,所以並不好看,後來我長高了,它變得合身了些,還是不好看,到那時我們才看出來,它壓根兒就不是一件好看的衣服,與合身不合身無關。不過我都穿了好幾年了,也無所謂了。

  上海人還給我捎過一條喇叭褲,時髦之極,我穿著它去奶奶家,特意跑出院子,走到公路上去,希望每個路人,都能注意到我的褲子。我舅爺嚇唬我,説,“警察會把你當小流氓抓走的噢……”

  我媽那時挺喜歡打扮我的(那時,是指我六歲之前)。上面説的這些,全是我六歲之前的事。六歲之後,我媽對於我的穿著,有種心灰意冷的潦草。要麼是從我小姨那裏接過來的舊衣服——我骨架大,撐得起;要麼就是不知道從哪弄來的,比如某年的新年,我媽拿了一件綠軍褂給我蒙襖,天哪,綠軍褂流行是二十年前的事兒,再説那件衣服上還有個補丁。

  我媽後來更重視我的吃。我自小挑食,不吃蔥薑蒜,還不吃豬肉。在普通的漢族家庭的餐桌上,豬肉是葷菜裏的主力,這讓她非常頭疼。她的補救之道是每天炒兩個雞蛋埋在我碗底,再手疾眼快地將餐桌上豬肉之外的所有好吃的,搶到我碗中。

  上海人帶來的巧克力之類,她藏起來,見家裏沒人——主要是我弟弟不在家時,塞給我一小塊,一盒巧克力我可以吃上半個月;家裏偶爾吃個雞,兩個雞大腿早早被剝了皮,放進我碗裏,我媽還目光灼灼地盯著盤子,看見“好肉”就夾給我,武林高手般迅疾。我弟弟終於不樂意了,把飯碗一推,哇地大哭起來: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個小女孩嗎?嬌寶貝!

  其實有些東西我也不愛吃,比如鴨子,我總覺得鴨肉有些腥。那些鴨心、鴨肝、鴨大腿,我實在吃不下去啊,磨磨蹭蹭,等全家人都吃罷離席,我媽洗碗去了,我便迅速地把那些東西放口袋裏,轉身塞到抽屜的最後一格。那時實在太小,不懂得怎麼進一步銷贓,還有點兒自欺欺人的鴕鳥心理,好像我看不到,那些東西就不存在了,但心裏清楚地知道,那些食物正在抽屜最裏面的一格變質——還好是冬天,不容易腐爛。惶恐地過著一天又一天,最快樂的時候,也會記起這心結,直到,它們終於被我媽勃然大怒地發現了。

  抽屜最裏面的一格,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個家庭的隱秘之所。我媽也在那裏面藏東西,有天,我媽對我説,抽屜裏有些糖,你拿去吃吧。我打開抽屜,是我最喜歡的大白兔奶糖,我很快把那些糖都吃完了。我意猶未盡,卻也未抱希望地把抽屜全部拉開,哈,裏面竟然還有很多“大白兔”,我抓起來,一個一個地全部吃掉。

  第二天,我弟弟也在家,我媽對我説,“你把抽屜裏的糖拿出來你倆吃了。”我説,“讓我吃完了。”我媽説,“裏面還有呢!”我窘迫地説,“也讓我吃完了。”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