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全球化與文化政治:90年代中國與20世紀的終結

時間:2014-01-20 08:40   來源:搜狐讀書頻道

  書名: 全球化與文化政治——90年代中國與20世紀的終結

  作者: 張旭東 著 朱羽 等譯

  出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作者基於《改革時代的中國現代主義——作為精神史的80年代》一書對“80年代”中國現代主義所作的分析,在本書中討論"90年代"中國的後現代主義和全球化轉向,主要關注思想文化領域迥然不同於80年代的表現和應對,包括以北京為中心的迴旋曲折的思想論爭、關於上海的文學想像和敘事,以及在真正的國際空間裏表述民族情境和民族自我認同的藝術電影,理論化詮釋與具體的文本解讀相映生輝,呈現了一幅有關20世紀最末十年中國的獨一無二而又細緻入微的圖景。

  作者簡介:

  張旭東,紐約大學(NYU)比較文學系、東亞學系教授,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兼職),紐約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範大學聯合國際批評理論中心(ICCT)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批評的蹤跡》《紐約書簡》《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對話啟蒙時代》《我們時代的寫作》等。譯有《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啟迪》。編有《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邏輯》《後現代主義與中國》(英文)、《中國何處去——當代中國思想論爭》(英文)、《在全球化時代反思啟蒙》(英文)等。

  書摘正文

  第四章 上海懷舊:王安憶90年代文學作品中的悼亡與寓言

  小引:停頓中的城市

  在張愛玲那部寫于1943年、如今已成“經典”的小説《封鎖》中,上海,這一中國城市現代性的縮影,陷入了停頓之中。故事一開頭,當這座城市五花八門的景象聚焦在一輛正在行駛的有軌電車上並以此引領我們進入了似真似幻的城市空間時,這個繁忙的、不眠的遠東商業中心似乎已然確保了自身永恒的流動與能量,確保了某種理性與時間秩序,正是這一秩序凸顯出這座現代大都會的激情與混亂。現代上海的節奏似乎是確定的,它的進程也像是預先規定好的,就像有軌電車的鐵軌,在陽光下閃耀著,向前無盡延伸。敘述者提醒我們,“如果沒有空襲,如果不碰到封鎖,電車的行進是永遠不會斷的”。然而,小説快結束的時候,我們或許會好奇,這座城市是否存在過?是否那個有著所有物質上的豐功偉績與世俗具體性的“現代”,只不過是種飛逝而過的多愁善感,某種贗品而已。在這次“封鎖”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張愛玲的區區十幾頁到底在這一短暫的時間裏捕捉到了什麼?

編輯:吳曉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