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黃帝內經》 與人才管理

時間:2012-07-02 09:13   來源:西安晚報

  軒轅黃帝 梁啟德作

  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

  文/鬲向前

  《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它不僅僅是一部經典的中醫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包含著哲學、政治、天文等多個方面學科的豐富知識,作為一名人才管理工作者,我想談談《黃帝內經》一書對人才管理的啟示。

  適才適用

  《黃帝內經》在對診病方法的運用時,“知一則工,知二則為神,知三則神且明”(《靈樞邪氣臟府病形》),並將能否全面地運用多種診法作為評價醫生水準高低的標準。

  《黃帝內經》第七十二篇通天:“少師日: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這段文字大意為太師對黃帝講,人可分為太陰型、少陰型、太陽型、少陽型、陰陽和平型五類,其中不僅説明他們不同的體質及生理特徵,而且詳細描述了他們不同的言行特徵和思想品性,古代長于使用針艾治病的人,要根據上述五種類型而施治,實症用泄法,虛症用補法。在第六十四篇的《陰陽二十五人》中更是以陰陽五行為基礎,根據人的體貌特徵,詳細地歸納出了二十五種不同類型。體質影響著人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發展的傾向性等,進而還影響著個體對治療、養生、預防等措施的反應性,從而使人體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帶有明顯的個體特異性。這種中醫氣質論的描述中有明顯的道德評價色彩,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價值取向,但《黃帝內經》高度重視個體的體質差異及其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最大限度地獲取疾病的外在資訊,治療方案落實到每個病人,治療措施豐富多彩,更好地做到對症下藥,這也是人才柔性管理應當遵循的一項原則,有的放矢、知人善用地使用人才,只有最大限度地認識、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的作用。

  人才任用以德為先

  《黃帝內經》以醫道醫德盡顯人道品德。“余聞先師,有行必減弗著于方,余願聞而藏之,則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後世,無有終時。”可見,黃帝的形象,是個唸唸不忘民眾疾苦、以天下病痛為己病痛的形象,其憂民意識,令人感懷。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時時不忘要流傳後世,造福子孫的思想,更是表現了高瞻遠矚、胸襟博大、責任擔當的優秀品質和可貴精神。連岐伯都情不自禁地讚嘆他:“遠乎哉問也。”(《靈樞師傳》)懇切求教療法,處處可見。問的之多之細、不厭其煩,令人深感其對生命無微不至的關懷之情。

  德,作為中國古代自然觀的重要範疇,其外延,最終已轉化為形成天地萬物及自然天象運作的客觀規律,而人才以內在之“厚德”外化為才學之“載物”,也是一種順應自然和諧的內外統一。《內經》的生命觀告訴我們,人的身、心、行共同構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諧發展。“德”管的就是心,身心不合,無以“扶正祛邪”,人才的選拔任用,也是應該遵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與時俱進,和諧發展,這也是我們新時期人才選拔任用的標準。

  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在人才管理上,雖然發現人才是得到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更是一個重要的捷徑。從某種意義上講,發現人才是得到人才的被動方式,而培養人才則是得到人才的主動方式,更能夠保證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黃帝內經》認為,作為主體的人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與無知的物質自然界不同,其表現之一就是人有智慧,能“知萬物”,能認識萬物的所以然。能積極避免自然和社會的不良侵襲,等等。《黃帝內經》強調要發揮作為自然界相對獨立主體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環境的客觀規律和人體內在機制的認識。而對於人才的培養鍛鍊,必須有一個平臺,使之與具體的感知或經驗聯繫在一起,與具體的問題聯繫在一起,通過社會實踐來提高認知能力、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這些論述提示我們,不僅要重視發現和選拔已有的人才,更啟發我們,培養人才是戰略上的大事。人只有經過學習、培養才能成為無價的國寶。因此人才不是由先天稟賦決定,而是必須經過後天歷練,只有預先著意培養,經過實踐、錘鍊,人才才能成長提高,才能做出應有的貢獻。

  人才群體的優化匹配

  《黃帝內經》進而揭示了肌體器官協作的重要性,我們的人才管理則在肯定人才的個體作用的同時,更要重視建造合理的人才群體。《黃帝內經》第八篇《靈蘭秘典論》中:“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大意是,黃帝問道:我想聽你談一下人體六臟六腑這十二個器官的責任分工、高低貴賤是怎樣的?岐伯回答: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猶如相傅輔佐著君主,因主一身之氣而調節全身的活動。肝,主怒,像將軍一樣勇武,稱為將軍之官,謀略由此而出……以上這十二官,雖有分工,但其作用應該協調而不能相互脫節。否則包括其本身在內的十二官就都要發生危險,各器官發揮正常作用的途徑閉塞不通,形體就要受到嚴重傷害。在這種情況下,談養生續命是不可能的,對於政權管理也同樣是危險的。

  在這段話中,《黃帝內經》的作者直接將人體系統和社會系統進行同型比較,突出了選舉賢能以及彼此聯動的重要意義。同理,人才群體的優化匹配既是一個集腋成裘、個體脫穎而出的自我提高過程,更是一個相互聯動、最終産生眾志成城效應的一個和諧有機整體。

  大道至簡。《黃帝內經》“不治已病治未病”站在理性思維的高度,跳出了治病對抗性思維的界限,將疾病預防于未萌之前,高明的醫生並不局限于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更應著眼於人體內外環境之間關係的協調與調理,使其不産生病症。這種思想經過衍生和發展,至唐代就成了“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的泛醫學思想,即將人類社會、人(包括人群)和人體所患的疾病都納入了醫學的視野,表現了跳出醫學來認識醫學的勇氣和智慧。借鑒到人才管理工作方面,首先是關注內在、關愛個體,德才兼備再去打拼,去應付外在的事情。人才的群體則如同人體,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高下不相搏,這種內外形神的和諧統一不僅是組織體系健康的標誌,更是産生強大合力的基礎,我們的人才管理就在於研究如何培養優秀的個體,建立和諧的群體,如何激發並形成最優化最強大的合力,投身於我們最廣闊的時代建設潮流。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