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  | 
 吳濁流   | 
| 
 本名:  | 
 吳建田   | 
| 
 性別:  | 
 男   | 
| 
 出生年:  | 
 1900年6月2日  | 
| 
 卒年:  | 
 1976年10月07日   | 
| 
 籍貫:  | 
 臺灣省新竹縣新埔鎮   | 
| 
 個人簡介:  | 
 新竹縣新埔鎮人,幼時受日語教育,畢業于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范部,做過教諭、小學教員,後來因郡視學淩辱臺籍教員,抗議無效,憤而辭職,結束了近二十年的教師生涯。1941年,赴祖國南京任新報記者,一年後返回臺灣,先後任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新聞、新生報、民報記者,後轉任臺灣機器同業公會專門委員(1949-1965年),曾參加詩社,1936年開始寫作,吳濁流是臺灣早期的鄉土文學作家,前期的小說以日據時代德生活為背景,代表作為《亞細亞的孤兒》;後期的作品以反映戰後臺灣社會為主,代表作有《波茨坦科長》、《狡猿》。除文學創作外,吳濁流還創辦“臺灣文藝”雜志(1964年),設立臺灣文學獎(1969)、吳濁流文學獎(1969),獎勵後進,不遺余力,1976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 
| 
 寫作風格:  | 
 臺灣光復後,吳濁流開始嘗試中文創作,但並未放棄日文創作,完成了許多重要作品,如《亞細亞的孤兒》、《黎明前的臺灣》、《無花果》、《臺灣連翹》等。吳濁流熱愛文學,終其一生都在為臺灣文學奉獻心力,他的作品頗豐,非常能夠把握住社會變遷的過程。   | 
| 
 年表:  | 
 | 
| 
 1900年6月2日  | 
 生于新竹縣新埔鎮巨埔里十號。父吳秀源,母親朱滿妹,排行第四,上有兩兄一姊。  | 
| 
 1910年  | 
 入新埔公學校就讀。  | 
| 
 1916年  | 
 新埔公學校畢業,升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師范部(即臺北師范學校)就讀。  | 
| 
 1920年  | 
 臺北師范學校畢業。任臺灣公學校教諭(照門分教場主任)。  | 
| 
 1921年  | 
 發表《論學校與自治》于新竹州教育課募集論文集。  | 
| 
 1922  | 
 因《論學校及自治》的發表,被當局認為思想偏激,四月左遷至苗栗四湖公學校。  | 
| 
 1924年4月  | 
 被調至五湖分教場。  | 
| 
 1924年9月  | 
 與十九歲的林先妹小姐結婚。  | 
| 
 1925年2月  | 
 得急性肺炎,險失一命。  | 
| 
 1926年2月  | 
 因發表《對會話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受本校的新校長穎川先生看重。  | 
| 
 1930年10月27日  | 
 發生霧社事件。  | 
| 
 1936年  | 
 受同事日本文學少女袖川老師的刺激而作的小說處女作《仁它仆》(《水月》),以及稍後的《屯件及諠》(《筆尖的水滴》)皆發表于《臺灣新文學》。 同年,小說《升少及鯡鯉》(《泥沼中的金鯉魚》)並榮獲《臺灣新文學》徵文比賽首獎。  | 
| 
 1937年  | 
 轉任關西公學校首席訓導。 發表小說《自然尺歸木》(《歸兮自然》)于《臺灣新文學》,以及創作《功狗》和《五百錢之蕃薯》兩篇日文小說。 同年並發表研究論文《下學年數學教授的研究》于新竹州主辦的教育研究會。  | 
| 
 1939年  | 
 因抗議日本軍閥為辟兵源,在臺灣全面實施青年訓練,苛擾兼施,復遭左遷于馬武督分教場主任職。  | 
| 
 1940年  | 
 以服務二十年獲敘勳,但因郡視學(督學)肆意淩辱臺籍教師,抗議無效,憤而辭職。  | 
| 
 1941年  | 
 只身歸祖國,任南京《大陸新報》記者。  | 
| 
 1942年  | 
 返臺,任《臺灣日日新報》記者。 發表遊記《南京雜感》,分十個月在《臺灣藝術》連戰。  | 
| 
 1943年  | 
 起稿《胡太明》,即《亞細亞的孤兒》。  | 
| 
 1944年  | 
 任《臺灣新報》記者。(日本帝過為壟斷臺灣島的視聽,將全島報社歸並統一為《臺灣新報》)。 同年,創作小說《陳大人》,臺灣光復後發表于《新新雜志》;小說《先生媽》發表于《民生報》。  | 
| 
 1945年  | 
 臺灣光復後,任職于《臺灣新生報》(即日據時代的《臺灣新報》)。 創作日文散文《日本應往何處去》和小說《糖扦仔》(原為《胡太明》中一篇)。 長篇小說《胡太明》完稿。  | 
| 
 1946年  | 
 任職《民報》記者。 籌組崇正出版社成立事宜。  | 
| 
 1946年9月  | 
 開始出版《胡志明》(原名《胡太明》,為日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的最初版本,分四篇單獨發行),本書被公認為抗日文學的代表作。  | 
| 
 1947年  | 
 轉任社會處科員。 崇正出版社籌組計劃流產。 二月二十八日發生二二八事件。 創作隨筆《夜明壬前及臺灣》(《黎明前的臺灣》)和《佗仄中夜》(《孤寂的夜》)二篇。  | 
| 
 1948年  | 
 任大同工職訓導主任。 發表小說《示永母穴科長》(《波茨坦科長》),並由私立大同工職打人情會出版,一說由臺北學友書局出版。 又發表隨筆《臺灣文學及現況》(《臺灣文學的現況》)于日本《雄雞通信》。起草小說《泥濘》。  | 
| 
 1949年  | 
 改任臺灣機器工會同業工會專員。 創作《書呆子的夢》。  | 
| 
 1949年8月  | 
 出版漢詩《藍園集》,共有“劍潭筆淚”、“長江墨滴”、“鳳嶺松濤”、“雙峰余情”和“稻江雲影”等五篇,由新竹英才印書局出版。  | 
| 
 1950年  | 
 創作小說《友愛》;小說《泥濘》完稿。  | 
| 
 1952年  | 
 寫《十圓札及一生》(日文起稿未完成)。  | 
| 
 1953年  | 
 任專門“委員”。胃出血,病一個月。  | 
| 
 1954年8月  | 
 發表散文《新文學運動的氛圍氣》于《臺北文物》。  | 
| 
 1955年  | 
 起稿《狡猿》。  | 
| 
 1955年1月26日  | 
 娶長媳張松英。  | 
| 
 1956年  | 
 完成小說《狡猿》。 《失汀失及孤兒》(《亞細亞的孤兒》)在日本一二三書房出版。  | 
| 
 1957年  | 
 旅行日本六星期,作漢詩《東遊吟草》一○二首。 同年《歪戶它木島》在日本夫毋仆書房出版。  | 
| 
 1958年  | 
 創作小說《銅臭》和《閒愁》。  | 
| 
 1958年5月  | 
 漢詩集《風雨窗前》在苗栗文獻書局發行(其中附錄《先生媽》、《陳大人》和《騷壇雜感》)。  | 
| 
 1959年6月  | 
 《孤帆》由楊召憩譯,高雄黃河出版社出版(本書是為《亞細亞的孤兒》的中譯本)。  | 
| 
 1960年  | 
 創作小說《三八淚》和散文《仰看青天》。  | 
| 
 1961年  | 
 創作散文《有關文化的雜感一二》。  | 
| 
 1962年  | 
 創作漢詩《芳草夢》一二二首。  | 
| 
 1962年6月  | 
 由傅恩榮譯、黃渭南校閱的《亞細亞的孤兒》由臺北南華出版社出版。  | 
| 
 1963年  | 
 創作散文《漫談文化沙漠的文化》和小說《老姜更辣》。  | 
| 
 1963年4月  | 
 漢詩《濁流千草集》由臺北集文書局出版。  | 
| 
 1963年11月  | 
 《瘡疤集》(上)(下)二冊,由臺北集文書局出版。  | 
| 
 1964年  | 
 成立《臺灣文藝》雜志社。 發表散文《臺灣文藝雜志的產生》和論文《漢詩必須革新》于《臺灣文藝》創刊號。 發表散文《歷史有很多漏洞》和《給有心人的一封信》于《臺灣文藝》第二期。 發表散文《關于漢詩壇的幾個問題》、《意外的意外》二篇和《覆鐘肇政的一封信》于《臺灣文藝》第三期。 發表散文《漫談臺灣文藝的使命》、《一場虛驚》、《惜哉臺灣文藝月刊》于《臺灣文藝》第四期。 發表散文《傳記小說不振的原因》于《臺灣文藝》第五期。  | 
| 
 1965年  | 
 自臺灣機器工業同業公會專門委員職退休。 遊香港、日本,作《再東遊吟草》一二○首及《東遊雜感》。 發表散文《我辦臺灣文藝及對臺灣文學獎的感想》于《臺灣文藝》第六期。 發表小說《幕後的支配者》、散文《為自由詩壇說幾句話》和新詩《萬國文藝攤的拍賣》于《臺灣文藝》第七期。 發表小說《很多矛盾》和論文《對詩的管見》于《臺灣文藝》第八期。 發表小說《牛都流淚了》和散文《要禁得起歷史的批評》、《我最景仰的偉人》于《臺灣文藝》第九期。 創作散文《光復二十周年的感想》、《忘卻歌唱的金絲雀》和《急流勇退》;散文《回憶我的第二故鄉》發表于西湖“國校”五十周年紀念冊。  | 
| 
 1965年10月  | 
 楊召憩譯本《孤帆》由泛亞出版社再版。  | 
| 
 1966年  | 
 發表評論《評魏畹枝的“對象”于《臺灣文藝》第十期》。 發表散文《我的批評》、《兩年來的苦悶》和《悼江肖梅》于《臺灣文藝》第十一期。 發表遊記《遊鸕鶿潭記》于《臺灣文藝》第十二期。 發表漢詩《再東遊吟草》。 發表遊記《東遊雜感》收入于《談西說東》。  | 
| 
 1966年12月  | 
 小說版的《吳濁流選集》由臺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 
| 
 1967年  | 
 創作散文《回想照門分教場》;並發表散文《懷念吳新榮君》于《臺灣文藝》第十六期。 完成日文小說《道反夫午筋》(《路迢迢》)和中文回憶錄《無花果》。  | 
| 
 1967年4月  | 
 漢詩、隨筆版的《吳濁流選集》由臺北廣鴻文出版社出版。  | 
| 
 1968年  | 
 發表散文《為臺灣文藝講幾句閒話》于《臺灣文藝》第十八期。 小說《無花果》和環球遊記《談西說東》于《臺灣文藝》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期連載。  | 
| 
 1969年  | 
 設立“吳濁流文學獎”。 發表散文《我設文學獎的動機》于《臺灣文藝》第二十五期。  | 
| 
 1969年4月  | 
 海外遊記《談西說東》(分《談西說東》和《東遊雜感》二篇)由臺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 
| 
 1970年  | 
 發表散文《回憶大同》于《臺灣文藝》第二十六期。 發表散文《看雞棲王的作風》于《臺灣文藝》第二十七期。 發表散文《素富貴行乎富貴》于《臺灣文藝》第二十八期。 發表散文《回憶五湖》、《川端康成的弦外之音》于《臺灣文藝》第二十九期。 發表論文《再論中國的詩-詩魂醒吧》于《臺灣文藝》第三十期。 發表散文《羅福星的詩與人》于《臺灣文藝》三十三期。 創作散文《回憶五十年前的母校》和《回憶母校的今昔感》,並與前《回憶五湖》三篇總題為“一束回想”。  | 
| 
 1970年10月  | 
 《無花果》由臺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 
| 
 1971年  | 
 分別發表散文《贅言》和《設新詩獎及漢詩獎的動機》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一和三十二期。 發表琉球、日本遊記《東遊雅趣》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二和三十三期。 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日文,登載于日本奉仕經濟新報)。  | 
| 
 1971年1月11號  | 
 發表于日本《奉仕經濟新報》的日文散文《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譯後發表于《臺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 
| 
 1971年1月  | 
 《晚香》由臺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 
| 
 1971年12月  | 
 《泥濘》由臺北林白出版社出版。  | 
| 
 1972年  | 
 年初漫遊東南亞。 發表遊記《東南亞漫遊記》和散文《既到臨崖返轡難》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五期。 創作遊記《遊五指山記》和七絕《晚霞》一○一首。長篇日文小說《臺灣連翹》起稿。 寫《別人無份的世界猶之乎熄火山》(中文,登載于臺灣文藝第三十四期)。  | 
| 
 1972年6月  | 
 《夜明仆前及臺灣-植民地布它及告發》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  | 
| 
 1972年11月  | 
 《泥濘卞生五月-苦惱允月臺灣及民》由日本社會思想社出版。  | 
| 
 1973年  | 
 妻林先妹女士逝世。  | 
| 
 1973年1月  | 
 漢詩總集《濁流詩草》總計二十三篇,由臺灣文藝雜志社出版。 發表《臺灣連翹》一小部份,中譯後于《臺灣文藝》第三十九至四五期連載。  | 
| 
 1973年5月  | 
 《東南亞漫遊記》由臺灣文藝社出版;《失斥失及孤兒-日本統治下及臺灣》(《亞細亞的孤兒——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由日本新人物往來社出版。  | 
| 
 1974年  | 
 遊歷美洲。寫作《南美遊記》。 發表散文《對文學的一二管見》于《臺灣文藝》第四六期。  | 
| 
 1975年  | 
 遊歷印度尼西亞、澳洲、紐西蘭、馬尼拉等地,作《印澳紐遊記》。 發表遊記《睽違三年重遊日本》、《重訪四湖》和散文《回顧日據時代的文學》分別于《臺灣文藝》第四七、四八和四九期刊登。  | 
| 
 1975年9月  | 
 小說選集《泥沼中的金鯉魚》,張良澤選編,由臺南大行出版社出版。  | 
| 
 1976年  | 
 遊歷印度、埃及、非洲等地,作《非印遊記》。 發表散文《大地回春》、遊記《印澳紐遊記》、《非印遊記》和散文《北埔事件抗日烈士蔡清琳》分別刊登于《臺灣文藝第五十、五一、五二和五三期》。  | 
| 
 1976年5月  | 
 應邀赴東吳大學演講,題為《日據時代漢詩在臺灣文化之地位》。  | 
| 
 1976年9月  | 
 偶染風寒,不意並發肝疾、糖尿和白血球過多等症,病情惡化,十月七日溘然長逝,享壽七十有七。  | 
                                                                                          編輯: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