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四年,由第四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鐘法權創作的又一部長篇紀實新作《陳獨秀江津晚歌—一個人和一家人》,2012年6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與第四軍醫大學主辦的“《陳獨秀江津晚歌——一個人和一家人》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陳獨秀江津晚歌——一個人和一家人》講述陳獨秀客居江津那段最後的困頓人生歲月,以及鮮為人知的鄧氏一家人在艱難歲月中幫助這個不平凡的落魄之人的感人故事。陳獨秀用他的一生探尋民主與科學的理想之路,暮年,他卻孤獨無助,沒有追隨者,成為一個病痛和窮困纏身的老人。鄧燮康一家擁有大量實業,富有平和,皆有古道熱腸、急公好義之情懷,始終心繫貧困大眾,以悲憫之心幫助困窘中的人。偉人的謝幕,別有一番人情滋味。
陳獨秀1938年避居四川江津。作為政治上的落魄之人,身處抗日的後方,過著仰人鼻息的日子,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陳獨秀面臨的不僅是立場、世界觀,改造中國、民主與科學這些他所尋求的路如何走的問題,還面臨自身生存的尷尬與艱難,尊嚴和困苦同樣給予偉人人生的命題。索解這道命題因歷史的豐富而深含意味。
有別於反映陳獨秀在江津多從政治人生去把握的書籍,這部作品把陳獨秀放在一個普通的貧病交加的老人,他所面對的嚴酷現實,他所遭遇的人和事,因而這部作品的資料豐富,史料價值強,披露出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冷與熱是這部作品的特質,它更多從細微之處講述偉人暮年的冷寂,更多從人情冷暖上觸及讀者內心柔軟的部分。讓人感受到人性的溫度。作品以雙線索結構,還完整地講述了名冠川渝的實業家鄧燮康及其一家人的故事。歷史的豐富在這一家人的經歷中得以延伸。一對復旦大學的高材生有著令人羨慕的事業、愛情和家庭,更有著樂於助人的情懷。他們一家在建國前依靠實業名響西南,建國後把自己的大量積蓄獻給國家,還培養了十幾個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好兒女。兩條線索交相呼應,重大歷史人物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還原。作者鐘法權以實地考察、採訪與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式,以娓娓道來的口吻,平實地講述了那個戰火紛飛年代中偏居一隅的偉人在歷史光鮮的舞臺背後默默忍受的艱辛,而那富有而樸實的鄧氏一家則給這幕後老人灰暗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溫暖的一筆。
《陳獨秀江津晚歌——一個人和一家人》研討會現場
此書的出版受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高度重視,中央黨史辦專家在審定後,對此書的價值和意義給予了很好的評價。《解放軍報》黃國柱社長、第四軍醫大學原政委孫長新、第四軍醫大學副政委劉侃佳、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管士光、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評論家梁紅鷹、中央黨史辦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李蓉、總政治部宣傳部藝術局局長姜秀生、《解放軍報》文化部主任李鑫、總政治部宣傳部文藝局原局長汪守德、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原主任雷達、總後勤部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王宗仁、武警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丁臨一、解放軍藝術學院黃獻國教授、原解放軍出版社副社長董保存、第四軍醫大學政治部主任殷志紅等及各大媒體出席了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陳獨秀是一位在近代中國政治和文化史上貢獻巨大,影響深遠而又複雜多變,充滿爭議的人物,將陳獨秀與江津鄧燮康一家人放在一部書中來寫的,這是第一部。作品將陳獨秀與鄧家的關係寫透了,還原了陳獨秀在江津的真實處境,給陳獨秀一生畫了一個清晰的句號,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本書的作者鐘法權為軍旅作家,現任第四軍醫大學軍事預防醫學院政治委員。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業餘文學創作,多次榮獲全軍文學獎。
(責編: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