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沸騰十五年》

時間:2009-10-14 09:10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真正的科學技術突破幾乎都走過相同的軌跡,經歷一切新生事物成長的過程。就像一個偉大人物,小時候並不一定引起過太多注意。隨著新技術的成熟和應用面的擴展,它遠遠超越人們開始時對它的認識和估計,使人類社會不知不覺間發生重大變革,走上新的高度。

  早期的互聯網,也曾被許多人暗暗地認為只不過是“通訊技術的一個小小變種”。曾幾何時,就像從一個魔瓶中走出來一般,它竟然變成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巨人,成為推動全球化進程、使“世界變得扁平”的主力軍,信息的海洋,交互的媒體,生活的助手,社會變革的驅動器,成為人類社會史無前例的、全面的(經濟、政治、文化、人民生活、政府運作和服務,可以說涵蓋了人類社會的全部內容)基礎設施平臺。從互聯網平臺上發生和發展出來的技術創新及其應用更是層出不窮,日新月異。動人的故事七彩紛呈,花樣翻新,使人目不暇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使我們像是坐著一塊魔毯,飛進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之中。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問題時,首先會想到的是“上網去查一查”;越來越多的人把網絡和計算機看作是謀生和致富不可缺少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有網絡這個發表作品的天地而忽然發現自己原來還具有很好的藝術創作才能;網絡改變交友的圈子,使地理位置分散,從不相識但具有相近興趣愛好的人們逐漸變成朋友;網絡使孤獨無助的殘障人士得以與社會溝通,為社會作出貢獻並找到新的人生價值;最普通的人通過網絡獲得參與制定社會遊戲規則的話語權,並從而體驗到個人對社會的一種新鮮的責任感;執政者能從網上獲知人民對社會問題的真實看法,找到與草根階層直接溝通的有效途徑,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開拓了新的渠道,等等。

  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正在與日俱增:1998年至2008年的10年間,不僅中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89億人,從而使互聯網的普及率達到了23%,而且男女網民比例已經從相差懸殊變為接近均衡:從1988年的男佔85%、女佔15%,變為2008年的男佔52.5%、女佔47.5%。

  年富力強,在家庭和社會都發揮著中堅作用的30∼50歲的網民,佔網民總數的比例逐步上升,1998年是18.4%,2008年是27.2%。

  2008年CNNIC的統計表明,農村網民數量增長速度為60.8%,遠遠超過城鎮增速的35.6%。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中,西部省份網民增長最快,網民增速達到52%,遠遠超過中部(40.6%)和東部地區(39.3%)。

  在新增網民中,低學歷、低收入人群所佔比例較高。

  互聯網對于人,對于社會的這種影響,既是深刻的,又是潛移默化的。真可謂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不是通過大張旗鼓的運動和口號,而是每日每時,靜悄悄地改變著社會,改變著我們,而互聯網本身,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變化,在不斷地自我塑造。

  我驚喜地發現,林軍撰寫的《沸騰十五年》一書,竟然能夠如此脈絡清晰、生動鮮明地把這樣一大批創業者的形象和他們動人的故事呈現在讀者眼前。這些人,在互聯網落戶于中國大地這個復雜多變的漫長過程中,從各個方向走來,因為各種原因和理由,下定決心做一個互聯網的拓荒者。他們的個人發展歷史,已經與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史緊密融合,編織在一起。如今他們成了知名人士,成了網絡業界明星、中國互聯網發展歷史的締造者和見證人。中國互聯網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水平,與他們的創造、奮鬥、失敗與成功、勝利和輝煌密不可分。而當初促使他們走進互聯網的,與其說是對互聯網已經有非常透徹的了解,還不如說主要是年輕創業者的夢想、熱血和激情,加上對這種開放網絡技術的著迷。

  早期的互聯網真像是一片沃土荒原。這技術好是好,可是除了電子郵件以外,對我們中國人還有什麼用處?如何發掘出這荒原下的沃土?種什麼莊稼?這些早期的拓荒者們跋涉長途,走過各自不同的道路,以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以他們的個人魅力和領軍才能,建立創業的團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過五關、斬六將,對這些使人感到迷惑的問題作出了響亮的回答。

  每當我看到,互聯網被越來越多的人視為不可須臾或離的東西,看到網上豐富多彩的信息、活躍的生活、興旺的交易,看到互聯網已經進入主流媒體行列,看到中央電視臺把網絡熱點問題拿到更廣大的電視觀眾中一起討論,聽到許許多多關于互聯網給普通人,給邊遠山區的農民,給殘障者帶來的奇遇和機緣時,我總會想到這些創業者、拓荒者,以及對他們的一種深刻的、發自內心的感謝。無論他們創辦的公司是否賺到了錢,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是,在邁開雙腳,堅定不移地走出互聯網在中國的道路這一點上,他們都是成功者,是功臣,是最有理由為今天互聯網的輝煌感到驕傲和快樂的人。

  這本書,正是他們的傳奇故事,也是互聯網在中國的一部創業史。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