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後的精靈(意)希瓦娜·達瑪利著景翔譯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9年7月
在一個科技發達到可以上天入海來去自如的社會,童話何為?或者希瓦娜·達瑪利獲得意大利安徒生小說金獎、法國幻想文學小說組首獎的《最後的精靈》能夠給予我們答案,她的童話中有一種現代精神,重點從來不在情節,而在于對于人類心靈的重新觀照。
約許克侖斯凱烏爾科卓爾奈爾斯群,一個剛出生沒多久被拋入險惡社會的小精靈。這個小人,身無法力,癡愛白日夢,不耐饑寒,他常常陷入難過,一個一個生物居然沒有名字也讓他覺得惆悵無比,甚至還一直害怕被人類就撒上迷迭香然後烤來吃掉。
人類諸多行徑在小精靈眼中,與其說是殘忍,不如更多是可笑,“人類不喜歡快樂?難怪你們會花那麼多的時間想讓自己難過!原來不光是因為你們很笨的緣故。”“人類還真的很蠢,既瘋狂又愚蠢,沒希望了。”“而且人類通常都好敏感,又因為敏感使人類變得很兇。”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場景切換並不多,就是小精靈邂逅人類的開始;第二部分則是小精靈成長與歷險的完成,時間與情節跨度不小。但是也許正是由于第一步小說的原因,這部小說的架構比例顯得並不那麼協調,小精靈的成長也更類似一個人類社會化的過程,他的個性與機鋒也逐漸磨平,所以第一部分比第二部分更為出彩一些。
說是最後的精靈,小說其實也隱含了更多世界末日的拯救情結,實際還是寫最後的人類,最後的龍也成為第二部的重頭戲。小說中引用了一本書的話——據說只有一個詞語可以形容龍“壯麗”。事實上,龍在這本小說的形象更為豐滿復雜,從怯弱、衰老、驕傲、勇敢、機智、遲鈍等特質在不同階段各有呈現,而龍的繁衍與滅絕更帶有涅槃式的深刻與哀傷——雖然小說中的龍對鳳凰又引為同類又不屑一顧。
決戰之際,龍在驕傲的自保與勇敢的戰鬥之間選擇後者,亦選擇了思維,因為“重要的不是生命本身的長短,而是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遲早都會死,比延遲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死亡有意義。”龍以死亡換取精靈與人類的自由之路,何等壯麗,何等尊嚴。
現代童話的讀者往往不是孩子,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已經是童話,無須加諸詮釋,所以童話其實是寫給已經失去童年的成人。因而,童話的意蘊往往在其隱喻,他們往往影射了現實的醜惡陰暗,同時又保留了靈魂的美麗超然,就像書中特別營造了飽含全世界知識的圖書館,隨著它的沒落,人類自然要墮入無邊的野蠻和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