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揭秘罪行背後的人性

時間:2012-05-17 13:05   來源:鳳凰網讀書

  費萊德海姆費內爾在德國羅特韋爾當了一輩子診所醫生,還涉足埃及文化研究,是國際獅子會成員,沒有犯罪記錄,家庭財産豐足。這位面容友善的醫生,24歲時在父親壽宴上認識了活力十足的美女英格裏德。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在去埃及開羅旅行結婚期間,英格裏德主動提及自己的過往情史特別是一次差點要了她的命的墮胎經歷,大哭起來,費內爾驚慌失措的撫慰她,發誓一輩子都愛她。

  費內爾做到了這一點,但他與她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英格裏德從隨口抱怨,逐漸發展到不分場合和時間的破口大罵,挑剔、辱罵與毆打就是她對他的一以貫之。60歲生日的前夜,費內爾脫光衣服站在浴室的鏡子前,打量著自己,他終於明白,這一輩子直到生命盡頭,他也只是囚徒一個--他將他自己對英格裏德許下過的諾言,視為鐵律,為之艱難承受著--然後坐在浴缸沿邊,長大成人後第一次傷心地哭了。

  72歲那年,在一天清晨再度遭遇英格裏德的辱罵後,費內爾用斧頭劈開了她的頭顱,還連劈了十七下,過後報警。羅特韋爾的所有人都為費內爾感到遺憾,他被看成了聖人,而被殺死的英格裏德則早就被鄰里街坊厭惡。檢察院在提起對費內爾起訴時説,費內爾原本可以有選擇,比如離婚。

  檢察官錯了,離婚恰恰是費內爾無法做到的,他篤信並恪守了那個並不值得的諾言,長達一生。當然,誓言、諾言本身不具備法律證據作用。這就是費內爾人生悲劇之所在,他的一輩子被束縛在一個自己認為存在、實際卻並不存在的壓力罐裏,直至脹破爆發。

  以上所述,並非虛構,而是德國知名刑事案件執業律師費迪南德馮席拉赫經手處理過的一起真實案件。這起案例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比如,提醒沉醉於愛情的青年男女更理性的看待對方,案例中,費內爾在婚前就已經了解到英格裏德的性格特質,卻錯將自己性格軟弱與對方粗暴強烈的一面理解為互補,或者説或者是年輕時的英格裏德靚麗性感的外形,與其惡劣性格形成了混雜型的吸引力,從而讓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又如,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費內爾沒有為自己及妻子尋找調適紓解矛盾的辦法,還長期選擇逃避矛盾,讓英格裏德更看不起他,讓辱罵與毆打節節升級。此事還可解讀為,法律條文與樸素的正義觀念之間的矛盾,涉案者長期忍受婚姻暴力與突然爆發實施犯罪之間的強烈對立。

  費迪南德馮席拉赫將許多類似的刑事案件做了梳理,用小説的形式重新敘述了“罪行”的起因、過程與結果,結集而成《罪行》一書。這本書一經出版,在德國立即引起巨大反響,登上了《鏡報》、《明鏡週刊》等眾多暢銷書排行榜首,銷量迅速超過50萬冊,還售出了32國外語版權。

  這本書證偽了一些犯罪學家提出的“天生犯罪人”理論(該理論認為特殊的生物特徵決定了一部分人更容易滑向作姦犯科),指出犯罪者與常人並不存在天然區分,犯罪的動機則是複雜的:

  --有時會為了善、替代承擔責任而犯罪。書中的《幸福》,講述的是,東歐女孩伊麗娜非法移民到德國,在與一名政客進行性交易時,後者心肌梗塞死亡,她的同居男友卡勒為避免女友因此被捕或被遣返,將屍體肢解拋扔。但伊麗娜還是選擇了自己報警。費迪南德馮席拉赫在為卡勒辯護時,稱“為了愛情而實施的不法行為”,終於讓兩人被無罪釋放。

  --有時是避免自己最愛的人承擔痛苦而犯罪。《大提琴》一篇中,富有音樂才華的姐弟倆,本來已經都看到了揚名立萬的希望,家人為他們舉辦了專門的音樂會並請最著名的樂評家發表好評,但意外發燒並遭遇車禍的弟弟萊昂哈德成了徹底失去記憶功能、肢體多處解除的廢人。臥床的弟弟開始要求姐姐特麗莎解開衣服,讓他一邊看著一邊手淫,特麗莎事後都無助的坐在衛生間裏哭泣,她最終讓弟弟服下安眠藥裏,在她的懷抱裏溺在浴缸水中死去。獄室裏,特麗莎自縊身亡。

  --有人是因為一成不變的工作環境的逼迫,被異化催生了怪癖,進而犯罪。《拔刺的男孩》開篇就介紹了事情的起因,一位博物館保安入職時,調崗卡片被人事部門職員不慎遺失,這使得他在後來幾十年的工作中都呆在同一個展室,面對同樣的塑像“拔刺的男孩”。這位保安越來越懷疑男孩(塑像)究竟有沒有找到那根刺,懷疑男孩(塑像)究竟有沒有因此腳發炎,陷入了越來越嚴重的擔憂驚懼狀態,最終推倒砸毀了塑像。

  《罪行》書中收錄的十一個案例故事,都講述主人公如何基於不同動機,或受不同力量的驅動走向犯罪的經歷,從中折射出人性的複雜,以及社會體制和法律制度在這種複雜人性面前顯現出的呆板。費萊德海姆費內爾筆下,犯罪者都有紛繁各異的人生、錯綜複雜的情感,讓他(她)們走向犯罪的,有些是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的推動,有些是社會問題及其負面影響在人身上的反映,還有些是因為由來已久的社會歧視而導致部分人掩蓋心理問題、精神疾病而造成的;也就是説,要想減少犯罪,從根本上説應從社會、職場、家庭環境和觀念等方方面面入手,讓人們都能找到正確合理的訴説和解壓渠道。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