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不合理的行為》

時間:2012-08-15 08:26   來源:鳳凰網讀書

  (《不合理的行為》,(英)唐麥卡林 著,李文吉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時間,人的青春歲月,乃至世間繁華,易於快速流逝的這一切,都讓我們流連忘返難以割捨。正因如此,我們才想要設法記錄最美好的片刻。繪畫、攝影、攝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這項功能,讓早已流逝而永不能重現的場景,得到一定的凝固或動態化再現的機會,彌補人們的缺憾。

  嚴格意義上講,戰地記者所記錄的影像瞬間,直觀上看絕不是令人愉快的畫面佈局和內容,還會引發人的憤怒、憂傷、噁心、絕望等情緒。但他們的這些作品,與其他許許多多記錄人、社會、自然令人愉悅的影像一樣,都受到關注歡迎。原因並不是觀者樂意看到斷壁殘垣、人間慘象,而是借這些圖景去感知生命的脆弱、生命美好的珍貴,因目睹人類社會所應恪守的價值原則被拋棄乃至踐踏而堅定找尋及捍衛這些原則的決心。

  唐麥卡林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英國乃至世界一名十分優秀的攝影家、戰地記者。他出生於1930年代,在二戰初期和中期納粹德國空炸英國期間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二戰結束後陰差陽錯進入媒體工作,因自學掌握的攝影技能成為了一名攝影記者。他先是為《觀察家報》服務,而後轉入《星期日泰晤士報》,在1960年代至1990年代初歷經三十年,參與報道了期間全球各地幾乎所有重要的戰爭與衝突,發表了大量記錄戰爭撕裂人的物質和精神存在的新聞照片。他也因此被評價為“以深沉的良知與對生命的省思,為攝影注入慈悲的光輝……(是)偉大的人性見證者。”

  唐麥卡林將他的自傳著作命名為《不合理的行為》,旨在向他撰寫這本書時乃至今天仍在推動製造衝突、戰爭的人們發出質問;也可以理解為戰地記者、攝影記者對攝影報道制約暴行的無能為力,而生出的遺憾和困惑。

  這本書的前幾章介紹了唐麥卡林成長為戰地記者之前的生活經歷,這些內容並非可有可無,一方面為他本人的性格特質的形成提供了翔實的説明,另一方面也在提供一種不容忽視的參照--二戰前、二戰期間及戰後的英國社會,遵循的是什麼樣的價值原則,而這些被英國民眾視為理所當然的原則,會在隨後的幾十年間在全球許多地方遭到踐踏,會有大量的異國民國因為得不到這些原則的保護而悲慘的被剝奪生命和尊嚴。

  戰地記者傳回到後方、報社並最終被報紙讀者看到的照片,僅僅是戰爭或衝突通常有一定代表性以及視覺衝擊力的影像瞬間。拍攝這些照片,以及身臨其境接受戰場環境、衝突環境下的血腥,對戰地記者提出了很苛刻的要求,既要眼明手快,更要學會保護記者自己、鏡頭,學會與戰爭或衝突雙方進行協調溝通,此外還需注意被攝入鏡框的新聞照片當事人的尊嚴和隱私。唐麥卡林戰地記者生涯的三十年,從塞普勒斯土族希族衝突時親眼目睹平民被殘酷屠戮開始;到多次涉足非洲國家的內戰戰場,將英法蘇美等大國操縱軍閥政客肆意開戰,造成大批民眾無辜受害的真實圖景傳遞給全世界;還多次親臨越南戰爭現場、紅色高棉組織掀起的柬埔寨內戰現場……

  唐麥卡林不僅注重捕捉戰地畫面,而且還試圖努力去認識戰爭、衝突生發的根源,以此對和平的前景進行預見判別。比如在以色列打贏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及英美等國還沉浸在戰爭勝利的喜悅中時,他已有戰爭不能終止衝突、只會埋藏並進一步發酵仇恨的想法。

  戰爭、衝突中,兒童總是最大的受害者。唐麥卡林的鏡頭也常常瞄準他(她)們。後來的事實證明,戰時兒童遭遇的最形象畫面,是觸發包括英美在內西方國家反戰運動、敦促這些國家政府出面制止戰爭和衝突的來源。《不合理的行為》書中有多處提到唐麥卡林戰地採訪攝影時所親見的,作為戰爭、衝突犧牲品的戰時兒童。他在尼日利亞內戰的戰場後方看到,因為戰爭所造成的糧食短缺,出現了大量皮包骨頭、形同骷髏、腿如筷子的兒童,“有個男孩的手臂脫臼,僅以薄薄的皮膚相連,因為肌肉已經失去功能。其他兒童躺在自己的排泄物中等死,傷口佈滿蒼蠅。”

  唐麥卡林因為戰地記者生涯,對這個世界出現的戰爭、衝突等災難,感到十分悲哀,讓他的心靈付出沉重代價。他在書中寫道,“你不能在饑餓、悲慘與死亡的水面上輕輕踩過,你必須跋涉而過才能記錄它們。我寒心、麻木又孤獨。我的激烈經驗、我的激烈思索,都使我頭痛。我必須付出我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自律才能使自己存活下去……我覺得我看過的恐怖如此之多,我似乎要給恐怖吞沒了。”所幸的是,他一次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