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兩岸教育交流的現狀及前景分析

時間:2008-01-18 11:27   來源:統一論壇

■ 崔萍

  1987年,臺灣開放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兩岸交流也隨即展開。20年來兩岸的教育交流持續不斷發展。

祖國大陸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兩岸教育交流的不斷擴大

  教育是發展的基石,對於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近年,祖國大陸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教育事業取得顯著成就:一是各級各類教育快速發展,國民教育水準顯著提高,特別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二是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教師整體水準明顯提高;三是教育改革實現重大突破,基本構建了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管理體系;四是教育投入有了較大增長,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五是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得到逐步解決。
  祖國大陸教育的快速發展使兩岸教育交流日益頻繁,交流內容日趨廣泛。兩岸教育交流就其形態而言主要有兩種:一是研究人員與學者的互訪或講學;二是學生就學,其中以臺灣學生來祖國大陸就讀居多。2006年,祖國大陸教育系統應邀赴臺交流人員6000多人次,包括教師、學生、研究人員和行政人員。根據臺灣教育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2006年,應邀來祖國大陸交流的臺灣教育界人士也達到2300多人,包括大學生、研究生、教師、研究人員和管理人員。有30多位臺灣學者接受祖國大陸高等學校的聘請,出任教授、客座教授和名譽教授。
  在兩岸教育交流中,臺灣學生來祖國大陸求學尤其引人注目,祖國大陸已成為臺灣學生學習的最佳選擇地之一。世紀之交以來,臺灣學生到祖國大陸求學已蔚然成風,呈現出數量增加、層次提高的明顯特徵。目前,祖國大陸針對臺、港、澳招生的學校已有140多所,截至2007年2月,已招收臺灣學生2萬多人,目前正在就讀者近5000人。粗略統計,每年臺灣約有2000至4000名學生到祖國大陸報考大學,報考碩士班、博士班的在職人士數量也呈持續增長的趨勢。2006年,有1620名臺灣學生獲得獎學金,佔正在祖國大陸學習的臺灣學生的1/4。
  2005年,在北京高校就讀的臺生總數為1307人,其中學歷/學位生1245人,約佔在祖國大陸臺生總數的25%,佔北京高校學生總數的2.3%。在京臺生的求學背景呈現出如下特點:一是就讀院校相對集中。在京就讀臺生分佈在35所高校,80%集中于幾所著名高校,依人數排序前8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體育大學。二是專業選擇相對集中。醫藥類和法律類專業學生佔臺生總數的2/3以上。三是學歷層次相對較高。本科生比例為46.6%,研究生比例為53.4%,研究生數量超過本科生數量。

中華文化和祖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是推動兩岸教育交流的基礎

  中華文化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思想基礎。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祖先和血濃于水的深厚情感,有著相同的語言和道德傳承,骨肉相連和精神相通是任何政治力量和人為的作用都難以分開的。這正是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任憑政治風雲如何變化依然熱絡發展持續升溫的根本原因所在。
  民族認同包括歷史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三個方面。一項對在京臺生和祖國大陸學生共同的調研統計數據顯示:在歷史認同方面,兩岸學生對中華5000年文明史有著高度的認同,雖然兩岸學生教育背景不同,但他們在對歷史的了解和評價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在文化認同方面,兩岸學生均對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對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禮儀、修養有較為普遍的認同,雖然兩岸學生所持政見不同,但積澱在骨子裏熔化在血液中的民族傳統文化使兩岸學生有著相同的道德認識、做人原則和處世方法。在國家認同方面,雖然兩岸學生在對國家的責任感和歸屬感上存有明顯差異,但同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自覺心理,這是兩岸學生在對國家認識上的共同的思想基礎。2006年5月,胡錦濤主席提出在祖國大陸求學的臺生同祖國大陸的學生享受同等待遇後,受到臺生的熱烈歡迎,有些以留學生身份入學的臺生也要求轉為臺生身份。可明顯感覺到臺生對祖國大陸發展的認同,正是這種對祖國大陸發展的認可,他們才來到祖國大陸求學。
  調查統計還顯示,在京臺生對就讀祖國大陸高校的總體滿意度較高,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佔66.4%;對就讀專業很滿意和比較滿意的高達83.4%;對教師教學水準的認可度也很高,認為與期望值相近或更好一些佔83.2%;大部分臺生認為所在高校對教育部制定的“一視同仁、適當照顧、保證品質”的方針執行得很好或較好。從臺生對環境的適應情況看,臺生來祖國大陸後最容易適應的是語言文字、與同學教師的關係以及飲食穿著、文化習俗等。這正反映出中華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要素成份和文化基本載體。不少臺生經過幾年的學習生活,更加深了“中華情結”。一位臺灣博士生説:“我非常熱愛中華文化,尤其是民族歷史與文學,認同一個中國,強烈支援祖國統一。利用課餘時間我走遍了大陸十幾個省,見證各地風土人情,更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希望在北京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祖國大陸近年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及日新月異的變化,對臺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臺生在來尋找學習和發展機會的同時,也想了解祖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情況。
  與此相應,臺生中普遍看好祖國大陸的發展前景,有近80%的臺生認為兩岸經濟互惠互利、聯繫會越來越緊密。對就業和個人未來發展前景表示樂觀和比較樂觀的有47.1%。在問及“畢業後個人的去向”時,選擇返回原籍就業或繼續深造的佔32.5%,選擇留在祖國大陸就業或繼續深造的佔36.2%。表明總體上畢業後想留下的臺生比想回去的要多,其中醫學和法律類高校的臺生對留在祖國大陸就業的期望值更高。臺灣當局不承認大陸學歷,客觀上也造成了回臺灣就業的困難,使許多臺生選擇繼續留在祖國大陸。

臺灣教育資源向祖國大陸開放及解決體制性障礙是推動兩岸教育進一步發展的關鍵

  臺灣擁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擁有一支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臺灣教育界的教育理念相對超前。從1994年開啟的臺灣教育改革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總結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尤其是高等教育近些年急速增長,近十年臺灣大專院校由1995學年度的134所增加到2005學年度的262所,其中大學從24所增加到89所;大專院校學生數由1995學年度的約71萬人攀升至2005學年度的約112萬人,大學生由10年前的約32萬人增加到約94萬人。近10年大學聯招錄取人數從1994學年度的5萬5千人增加至2005學年度的約9萬人,錄取率也從1994學年度的44.35%增加至2004學年度的89.08%,高等教育已由過去精英型逐漸轉變為大眾型。由於受到臺灣少子化的影響,2004年出生人口比1981年下降約50%,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方面面臨著資源過剩。而祖國大陸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則面臨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因此臺灣教育資源向祖國大陸學生開放對兩岸是共贏的舉措。
  2002年1月1日,兩岸先後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根據WTO的協定,兩岸必須對外開放高中職以上教育市場的經營與發展,在“對等承認”與“學術認定”的情形下,兩岸都應以宏觀的全球視野和開闊的胸懷,面向世界,相互開放。但在兩岸教育交流發展中,目前存在著許多體制性障礙。首先,臺灣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傷害了兩岸人民的感情和交流基礎;其次,臺灣當局仍然堅持不承認祖國大陸教育機構的學歷文憑,兩岸教育交流因此受到不合理限制;第三,兩岸“三通”遲遲不能實現,影響兩岸教育交流的時效;最後,由於兩岸經濟發展和國民所得尚不在一個水準,在促進教育交流時也需要採取一些政策支援措施,否則會影響交流成效。
  兩岸教育交流已有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只要努力擴大雙方的交流領域,以中華民族文化為共同基礎,以兩岸人民福祉為共同目的,以優良資源互補為共同發展的契機,兩岸教育交流互利共贏的局面一定會實現。

 

編輯:江洪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