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故事”里的臺北故事館

時間:2008-02-02 16:48   來源:臺聲

文/圖 本刊記者 尚 道
    1914年,一棟美麗的洋樓出現在臺北城郊圓山旁,基隆河畔。磚紅的老牆,無聲的留下昨日繁華的記憶,望外的窗,淡漠了時間的來去躊躇……

    老房子和那些講不完的老故事。從中山北路過橋去圓山或士林,都會看到那棟美麗的房子,這棟有如英式童話故事建築,因它的美麗一直是臺北人目光的焦點。

    老房子自己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臺北故事館原名為“圓山別莊”,更名為臺北故事館只是近幾年的事。圓山別莊雖係臺北市的“市定古跡”,但其歷史說起來卻並不很長。20世紀初還處在日據時期的臺灣,原籍福建的臺北迪化街茶商陳朝駿于1913年投資興建這棟建築,由英國人與日本人近藤十郎所設計,1914年完工。別莊佔地80余坪(約260平方米),為兩層樓房。起初這里作為招待士紳、政要以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傳聞孫中山來臺時也曾造訪此處。1923年陳氏家道未顯,此洋樓別莊曾是王姓人家所有,後為日本憲兵隊徵用。臺灣光復後,這里也曾為臺前“立法院”院長黃國書的住宅,後一度改為藝品館。1979年,被臺北市政府徵購,被指定為三級古跡稱為“圓山別莊”,隨後封館整修近3年後于1987年交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管理,1990年,成為“美術家聯誼中心”。2003年,由30多年前移居臺灣的陳國慈女士以個人身份用3000萬臺幣,認養及經營這座古跡,把它搖身一變成為“臺北故事館”,開始她以民間力量推動古跡再生的一項實驗。生于香港的陳國慈,出于童年對香港的深厚回憶,對臺灣這座唯一英式住宅建築一直念念不忘。她希望能好好利用這個小小的地方,在這一座擁有古跡外貌的建築物內,變出一個“活”的文藝空間。因此她不希望這里會被定格為一個“死”的展館。相反,她寄望可以在不同季節,利用不同的主題,展示出臺灣過往不同的歷史故事,這樣把它經營成一個“活”的展館。更藉此讓老一輩能在這里緬懷過去;讓新一代可以透過故事了解歷史。她深信每個人,每個地方與及每個對象的背後,亦總有其值得閱覽,值得聆聽的故事。臺北故事館內里保存著的,正是大家一同擁有過的回憶,一份慢慢被大眾淡忘的共同回憶。

    建築是在時間上展開的空間序列,建築所演繹的城市空間在時代的流線上不斷前進和沉淀,記憶隨之流動、傳承。城市是一種可以看到的物質形態,一個城市的建築物也成為了關于一個城市的記憶。尤其是獨特的標志性的建築,更是這種記憶的深化符號。化身“臺北故事館”的圓山別莊以人文生活的線索,借由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一棟近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的往事記憶。這棟近百年歷史的老建築究竟記憶了多少故事?從陳朝駿的私人會所,到成為臺灣前“立法院”院長黃國書的住宅、藝品館、公園路燈管理處、美術家聯誼中心;從日據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臺灣“光復”,直至整修後變成現在訴說臺北往事的故事館。或許漫步其中,你能感受到往事如煙,恍如昨日,感受到一座城市所特有的歷史積淀、街巷風貌、風土人情、文化傳統和社會意識形態,甚至共同的信仰和偏好。雖然名為“故事館”,並不是來這里聽館內工作人員講故事的地方,只是以現代人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述說她的存在。

    從外形上看臺北故事館宛如一座小塔,分上下兩層,屋頂採用銅瓦鋪成,因歷經滄桑已呈銅綠色。一樓以紅色磚牆為體,二樓為木結構,以黃色為底的木壁面上有棕紅色樹枝狀木紋裝飾。整棟建築呈現出鮮明的英國“都鐸式”式建築風格。走進館內,上等檜木所散發的懷舊幽香,造型優美的壁爐,流行于20世紀初的新藝術 (Art Nouveau)凸花瓷磚,紅、黃、綠三色彩繪玻璃,多門多窗的設計和牆上的老照片、作響的陡梯、象徵富裕生活的壁爐、曾經可以眺望基隆河的陽臺、淡綠色花苞的九重葛、有些神秘的閣樓都訴說著老房子記憶中的往事。

    因整棟建築物所呈現的獨特、高貴風格,常吸引婚紗業者把臺北故事館取作最佳背景,故事館的庭院中不時可以瞧見一對對的新人幸福地拍照取景,這也讓小小的臺北故事館充滿了浪漫與幸福的味道。也讓近百年的建築又增添了不少滿是幸福的記憶。

    在老房子里,每季舉辦各種懷舊主題特展,並配合該季主題播放歷史珍貴影片,舉辦座談會每一次的特展雖不大,但全面而精致,看得出這老房子講述那些悠久故事的魅力。正門右邊由亞都麗致飯店經營的故事茶坊,提供多道法式傳統鄉村美食,如著名的阿爾薩斯酸菜豬腳、松露春雞、香烤鮭魚等;白天,選擇英式下午茶、法式碗公咖啡或是傳統面茶搭配酥餅,坐擁露天庭園咖啡座;到了夜晚,遠眺圓山的美麗夜景,又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

    故事館其實很小,花不了多少時間就能逛完了。聽著工作人員介紹故事館的歷史,翻閱相關的演示文稿。在這里,可以發現很多故事,不管是老房子、主人,或是你的于歷史、現實、生活的記憶。
 
編輯:江洪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