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特別報道]世界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2002.12)

時間:2003-01-03 16:34   來源:
文/金芒
  舉世矚目的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1月8日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它的重要性表現在這次會議所制定的大政方針,將決定中國的經濟走向,決定中國今後的命運與前途,不僅事關13億中國人民的福祉,對整個國際社會也會產生深遠影響。世界輿論密切關注中國、關注中共十六大,71個國家和地區的201家電視臺轉播了江澤民在大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全球主要電視新聞網每天都發布很多關于十六大的新聞報道。全世界都驚嘆于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都在關注著中國下一步的發展。
中國的改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作為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發展的艱辛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不但擺脫了貧困,而且開始邁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各國媒體從不同方面報道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嘆中國的改革“創了世界紀錄”。
  俄新社11月5日發回莫斯科的專電以醒目的題目標出《中國成為經濟大國》。專電中講到:中國已經變成一個欣欣向榮的國家。中國戰勝了饑餓,並開始出口糧食。同時,中國通過推進面向市場的經濟改革,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美國有線新聞電視公司(CNN)11月5日發表了題為《中國共產黨的十大成就》的報道,從10個方面總結了中國取得的成績:1、經濟發展。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67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01年的95930億元,名列世界第六;2、經濟改革。改革鞏固了包括國有企業改制和公司上市在內的市場機制。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3、提高素質。6600多萬中共黨員有20.5%受過大學教育,其中很多人成為政府官員。更多年輕人、女性和少數民族被提升為黨和政府的高級官員;4、國家統一。在鄧小平劃時代的“一國兩制”模式下,分別在1997年和1999年相對平穩地恢復對香港和澳門行使主權;5、軍事實力。在洲際彈道導彈等國產和進口武器的支持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迅速成為世界一流軍隊;6、國際影響力。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一直以平等姿態與美國、日本、歐盟和俄羅斯等世界大國和集團共同參與國際事務;7、社會福利和醫療保障。中國共產黨已達到使13億中國人滿足溫飽的目標。除艾滋病外,肺結核和麻風病等疾病已基本消滅;8、教育。除貧困山區外,9年義務教育已經成為執行標準。大學生比例從1978年的1萬比8.9上升到去年的1萬比32.8;9、科學技術。中國科學家在從人類基因圖譜到空間技術等尖端領域的研究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10、體育。中國已經成為體育強國,在悉尼奧運會上摘取了28枚金牌。北京還將主辦2008年奧運會。
  中國的成就是世界所公認的,然而尤為可貴的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的中國人民上下一心致力于經濟的發展,向世界展示出了一個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中國。美國《時代》周刊11月11日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午夜漫步上海南京路,你會發現昨天的工人變成了今天的企業家。昔日的狹窄小巷被霓虹燈裝扮成一片閃爍的幻景。在國外只呆了幾年的人回國後就發現他們的家鄉已變得讓人認不得了。而在中國內陸省份,往往是整座新城市從農田里拔地而起。這種奔向未來的勃勃生機也正在創造全球最具活力的社會之一。
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挺起腰桿
國家貧弱,就不被人尊重,甚至是遭到欺淩;國家強大了,在國際舞臺才會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重要性。有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做後盾,中國人民的腰桿子也硬多了。在這方面,廣大生活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可能體會更深。今日的中國,伴隨著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日益提升。
  進入21世紀,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有著13億人口的這樣一個大國能夠取得如此成就,是多麼的不容易。這無疑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極其光輝的一頁。
  然而,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中國共產黨可以說得上是功不可沒。法國《歐洲時報》11月8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理直氣壯地與世界對話》的文章,其中寫到,中國有今日,凡是不帶偏見的人都不能不承認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50多年的前後變化離不開中共。50年前中國是一種什麼境況,50年後中國又是一種什麼境況,人們只要客觀地做一對比,中共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就不言而喻……中共作為一個執政黨,50多年里走過的道路確實可歌可泣。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它也走過彎路,受過挫折,但最後還是以無比的氣魄,依靠自身的撥亂反正與勇于改革,走上一條富國強民、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文章中還說: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大,在國際社會上說話就有分量,這是一個十分簡單而又實際的道理。現在世界關注中國,中國可以理直氣壯地與世界對話,正是因為中國強大起來了。
祖國統一話題備受臺灣媒體關注
十六大的召開受到臺灣民眾和臺灣媒體的廣泛關注,臺灣媒體派出80余位記者採訪十六大。臺灣多家報紙都在顯要位置報道了十六大的消息以及發表社論和分析文章。臺灣《聯合報》11月9日發表題為《政治漸變,經濟突變》的社論說,中共十六大的召開,這是該黨“新世紀第一次”的黨代會,對于該黨自身的發展,對于大陸經濟的發展,以及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乃至對亞太地區的發展,“都將有重要的影響”。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以較大的篇幅談到了祖國統一的問題。在整個報告過程中,會場出現了很多次掌聲,當江澤民宣讀到“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和“祖國的完全統一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時,會場出現了兩次時間最長的掌聲,可見十六大代表對祖國統一的迫切希望。臺灣“中央社”記者從北京發回消息,全文報道了江澤民報告中有關對臺的政策部分。
  臺灣《東森新聞報》在11月8日的報道中稱,“江澤民在臺灣問題部分強調,願意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擱置某些政治爭議,盡早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此外,江澤民也釋出善意,表示臺灣當局的政治地位與臺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經濟文化社會活動空間問題,都可以談。”  該報還刊登一篇題為《肯定“一國兩制”最佳,江:臺灣可保高度自治》的文章說,江澤民在報告中指出,“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他在報告中也重申,在兩岸統一之後,臺灣可以高度自治並可以保持原有的社會制度。此外,江澤民也強調,臺灣民眾的生活方式也並不會因為“一國兩制”而改變。
  江澤民的講話進一步消除了存在于臺灣人民心中的一些疑慮。《聯合報》11月9日的文章指出,“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這樣重要的會議中,再次提他認為對臺灣方面表示善意的談話,在這項報告中,江氏還指出大陸寄希望于臺灣人民,希望兩岸擴大交流交往、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和通商,因此如果臺灣方面還有人認為錢其琛的談話不代表中國大陸官方的立場,那江澤民的講話,就有澄清的作用了。”
  《聯合報》11月9日的民間論壇專版中,一篇標題為《釋善意、促三通》的文章指出:如果把這番談話發表的場景和中共與主要大國的互動、和近來大陸對臺灣所發出的一連串訊息串連起來觀察,便會體認到江澤民這番談話,一方面有為未來中國大陸對臺灣的基本政策定下基本的方針,另一方面也向臺灣放出進一步修好的訊息,看臺灣方面如何回應的作用。
  中國大陸正在以發展的實力向臺灣人民展示一個美好的未來。澳門《新華澳報》認為,祖國大陸經濟實力的明顯增長,中共十六大描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絢麗藍圖,在採訪十六大的80多名臺灣記者中引起了各種不同的反響。
  該報指出,這些記者本身持有不同的政治傾向,所服務的媒體政治立場各不相同,因此採訪十六大新聞的取舍亦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想不到的是,江澤民在報告中除了奏響“三個代表”的主旋律之外,其主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令大多數臺灣記者感慨萬千,議論紛紛,中共領導人才是口心一致地真正在“拼經濟”,把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記挂在心頭並將之定為奮鬥目標。兩相比較,也就難怪中共敢于聲言“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
  一位臺灣記者還表示,雖然大陸各地的發展並不均衡,還有不少不如意之處,但整體上是洋溢著向上的氣氛,群眾知道自己要奮鬥的目標是什麼。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再不用幾年,大陸的人均國民收入就會趕上甚至超過臺灣,整體經濟實力更是把臺灣遠遠拋在後面,這對臺灣的“反獨促統”壓力就越大,“臺獨”分子的分裂圖謀就越難得逞。
中國經濟發展將更融入全球體係
中國國力的蒸蒸日上,經濟政策的開放,經濟環境的改善,為外來投資者、也為自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經濟形勢可謂一片大好。
  《香港虎報》11月5日刊登題為《登新的高峰》的文章指出:全世界正以嶄新的目光看待中國。中國在過去10年當中的兩位數增長率還能持續多久?決定經濟發展狀況的五大要素是:人力資源、資本貨物的生產力、資本供應量、自然資源和科技發展水平。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力資源非常豐富。毋庸置疑,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消費品和資本貨物的生產中心。北京已取得世貿組織成員資格,為中國企業進入資本貨物全球市場掃清了障礙。
  中國人喜歡存錢,許多家庭把收入的40%存入銀行,而工業化國家的儲蓄率只略高于零。國內外源源不斷的資本供應將繼續促進中國經濟快速增長。
  中國的自然資源比較匱乏。不過,為了滿足經濟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中國已著手積極開發海外油田。而且,中國的外匯儲備量居世界第二,有能力進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和原材料。
  20年來,由于政府、企業和民間的大力投資,中國的教育事業突飛猛進,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技術的進步帶來諸多好處,因為高技術行業日益成為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從這5個方面來看,中國依然具備經濟增長的各種要素。最重要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動力。
  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政策的開放,對外來投資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說,美國汽車巨頭通用汽車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理查·瓦戈納說:“以這種經濟發展速度,我們對中國經濟政策的方向仍然相當樂觀……我們確實得到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非常大的支持。我們在這方面不會發生任何變化。”
  臺灣《工商時報》11月9日以《未來中國經濟將更為開放》為標題報道說,從十五大過渡到十六大,是中國政治社會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將使中國經濟更為開放,“更融入全球體係”。
  海內外輿論普遍認為,十六大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一次極為重要的代表大會,而且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展示會,它讓世界看到了一個發展的中國、強大的中國,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