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港文摘]北大之我見我聞(2002.12)
時間:2003-01-03 16:34 來源:
文/胡又天
最近參加了由“中國統一聯盟”與“北京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主辦的“文化研習營”,為期10天。行程中有3天是在大上講座課程,那幾天我們便在北大校園里四處走動。
北大很大,身處其中更隨處可見大國氣派及文化氣息。“未名湖”這類知名景點就不多說了,說說校園里的食堂。
北大校內有好幾個食堂,我們最常去的—家叫“農園”,一二三樓都是餐廳,內有數十個攤位賣著大江南北各色料理,節省一點的,兩三元人民幣便可解決一餐,奢侈一點也花不到十幾塊。品質呢,我說,比臺大好。
老實說,就這幾天吃下來的感覺,北京食物的水準比不上臺北,不過那兒的桃子、羊肉和啤酒比臺灣好:燕京啤酒和青島啤酒都是知名的品牌,甘而不澀,口感甚佳,一罐只要3元人民幣上下,北大食堂內也有供應。
北大的學生普遍很用功,對他們來說,早上6點便起床讀書,晚上再讀到午夜就寢是正常現象。一晚我們幾人結伴來到未名湖畔,岸邊正有一男子,站在石頭上,捧著書本一句句地念著英文。他的方法或許不是最好,但精神無疑是可敬的。
在我看來,大陸地大、物博、人多,許多地區貧困未解,正待發展,因為競爭猛烈,學生只有用功才有生路,加以中國重視書本的傳統,有著這麼樣可敬、前畏的學習風氣不足為奇。臺灣學生呢,相對于大陸,可說是較耽于逸樂吧。
許多人為此而憂心,我倒覺得只要有所自覺,在逸樂中也能參出一些課本里讀不到的文化。只是臺灣在創造、應變能力上相對于大陸佔有優勢,然而回歸基本面的探討,我們就頗為不足了。
這次北京之旅最深刻的印象是,大陸正在動。現在的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的國家。加入了WTO,眼前有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雖然國內外尚有重重難解的問題,但至少他們在前進、在動;雖然仍不免私利當頭,但人民似乎還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地努力著。
盡管我眼見這些可能只是表象,但我的確感受到了這種民族、國家的認同感。這種感覺,在今日多元、自由的臺灣,大概已難再見了吧。 21世紀,是否真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正在努力向前走著,是好是壞得交由歷史評量。可知的是,臺灣絕對不能自外于此趨勢,這是我此行的體認。(摘自《聯合報》2002年8月21日)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