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增強綜合國力 屹立世界東方(2002.12)
時間:2003-01-03 16:34 來源:
文/沙蓬
2002年12月特稿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說:“十三年來,我們思想統一,目標明確,工作扎實,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人們公認,這十三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我們黨和我國人民作出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必將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史冊。”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祖國大陸進入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又一個嶄新時代,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了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新跨越,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特別是中共十五大之後,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陸續進行了政府機構、國有企業、金融體制、糧食棉花流通體制、投資融資體制、城鎮住房制度、醫療制度、財政稅收制度、城鎮社會保障制度、幹部人事制度等10大改革,帶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極大地增強,對外開放全面擴展,人民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中國的發展令世界為之矚目,中國正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中國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綜合國力明顯增強
中國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率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長率6.l個百分點;1989年至2001年間,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中國經濟保持快速發展,年平均增長速度仍達到9.3%,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快6.1個百分點,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鄧小平曾經說過,發展才是硬道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審時度勢,緊緊抓住發展這個主軸,帶領中國人民拼經濟,使中國的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明顯提高。經濟的快速增長縮小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與1989年相比,2001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由世界第8位躍居第6位,超過了加拿大和意大利,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與前5位的差距也明顯縮小。到2001年,我國的GDP除與美國、日本差距仍較大外,已分別相當于德國、英國和法國的63%、81%和89%。
改革開放初期,由于生產能力不足,中國還是賣方市場主導的經濟,大部分商品處于短缺狀態。1989年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的加快,市場供求關係實現了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市場上絕大部分商品供應充裕,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快速增長。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保持世界前列,商品短缺基本結束。我國的谷物、棉花、油菜籽、水果、豬牛羊肉等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1位,茶葉居第2位、甘蔗居第3位、大豆居第4位。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奶類生產由1989年的世界第18位提高到第8位,反映十幾年來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費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截至2001年,“中國制造”已有80多項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中,截至2000年,彩色電視機、煤、水泥、化肥、鋼產量居世界第1位,發電量、棉布、化學纖維居第2位,其中鋼和發電量在1989年分別居世界第4位,這兩種產品位次的變化客觀上反映了我國經濟實力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9年以來,我國加快了結構調整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在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產業結構逐漸趨于合理。農業比重趨于下降、第二產業比重穩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逐漸提升。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帶動了產業升級逐步進行,一方面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市場狀況,產品短缺的狀況基本結束,一度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些瓶頸產業,如原材料、燃料動力、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況成為歷史;另一方面通過第三產業的穩步發展,彌補了傳統產業由于缺乏市場需求而對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造成的影響,大量吸收了越來越多的過剩勞動力,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以公路建設為例,13年新建公路68.37萬公里,全國公路通車里程增長到169.8萬公里。1989年,我國高速公路只有271公里,到2002年底,總里程將突破2萬公里。我國僅用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四五十年的發展歷程。通信業也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一個行業,到2002年7月底,我國固定電話用戶突破了2億,移動電話也接近2億,用戶數均已躍居世界首位,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話大國”。在中國,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產業。我國電視機、激光視盤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規模不斷擴大,產量居世界前列。2001年電腦的產量已達到758萬臺,現在每兩天的產量就等于1989年全年的產量。
中國躍居世界第六貿易強國,對外經濟全面擴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9年以來,中國的對外開放逐步擴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貿易迅速發展。進出口總額在1989年1117億美元的基礎上,2001年進一步增加到5098億美元。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使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世界上的排位,1989年為第14位,2001年僅次于美國、德國、日本、法國和英國,列第6位。其中商品進口額1989年為591億美元,列世界第13位,到2001年增加到2436億美元,列世界第6位。
世界銀行在分析世界經濟形勢時,稱中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亮點。“加入世貿組織後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信心倍增,以及制造業生產基地從美國、日本和歐盟向中國轉移,由此帶來中國出口擴大的新階段。”中國出口貿易額1989年為525億美元,2001年達到2662億美元。在世界上的排位,1989年列世界第11位,2001年列世界第6位。在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出口結構也不斷改善。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工業制成品所佔比重明顯提高,價格相對較低的初級產品比重有所下降。到2001年,初級產品出口所佔比重為9.9%,工業制成品比重為90.1%。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區為主體的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密集區已初步形成。2001年,僅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就達222.91億美元,佔全國的47.98%,長江三角洲地區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132.63億美元,佔全國的28.55%,京津地區佔全國的11.23%,三大地區合計佔全國的87.76%。
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日益提高。2001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為497億美元,1989-2001年累計達3814億美元,是1979—1988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累計121億美元的32倍;外商投資的平均項目規模由80年代初的120萬美元,90年代初期的130多萬美元,增加到90年代後期的300多萬美元。由于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強烈地意識到中國是全球經濟中的一塊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的綠洲,紛紛把資金投向中國,2002年,在直接外來投資上,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外資接受國。外商投資領域逐步拓寬,外商直接投資開始從農業、工業、交通、飲食娛樂業等領域向郵電通信、商品零售、金融保險拓展。境外大公司、大財團來華投資增多,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約400家在華投資。如汽車工業,在世界汽車市場飽和,其他地區又陷于經濟蕭條的情況下,中國成為最後一塊樂土,世界上幾乎所有重要的汽車廠,如通用、福特、寶馬、鈴木、三菱、豐田、標致、現代,都增加或開始大舉投資中國;當今重要的高科技公司,都競相進入中國設立研發及檢測中心。
中國的外匯儲備也達到一個較高水平。1989年,我國只有外匯儲備56億美元,2001年迅速增加到2122億美元,在日本之後居世界第2位。
中國總體上基本實現小康,消費水平邁上新臺階
通過13年的持續發展,國家富了,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改善。從1989年至2001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收入增長3.7倍。從農村居民看,198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602元,2001年達到2366元。農民收入水平實現溫飽有余,部分地區已實現小康。從城鎮居民看,城鎮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了5484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年均增長率達到7.1%。城鎮居民已經整體上實現小康。與此同時,貧困人口也大量減少。到2001年,農村貧困人口僅余2900多萬,比1989年減少7000多萬。
居民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恩格爾係數(食品消費比重)逐年下降,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持續提高。從農村居民看,恩格爾係數1989年為54.8%,2001年降至47.7%,開始步入小康。從城鎮居民看,1989年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54.5%,1994年首次跌破50%大關,開始進入小康,2001年降到37.9%,由小康轉向富裕。
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耐用消費品擁有量變化情況看,農民家庭經歷了從“老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轉變。1989年前,農民的主體選擇是自行車、縫紉機、鐘表和收音機等“老四大件”,1989年前後,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等“新四大件”成為農民追求的新寵。到2001年,農民平均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54.4臺,電冰箱13.6臺,洗衣機29.9臺,電風扇129.4臺。現代家庭生活的許多耐用消費品,如電話、移動電話、空調、電腦等也進入了農民家庭。2001年,農民每百戶擁有電話機34.l部、移動電話8.l部、空調1.7臺、組合音響8.7臺;城鎮居民家庭則經歷了從“老四件”到“新六件”(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電風扇和照相機)再追求轎車、電腦的轉變。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彩色電視機121臺,電冰箱82臺,洗衣機92臺,電風扇171臺,照相機40架,另外還有影碟機43臺,錄放像機20臺,組合音響24臺,家用電腦13臺。國內的私車已達771萬輛,擁有一部私家車,對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來說,已不是夢想。在20世紀90年代初,知道“上網”為何物的人恐怕寥寥無幾,現在我國平均每周至少上網1小時的公民已經超過45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三位。從住房的變化情況看,農村住房面積增加、質量提高。2001年農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25.7平方米,比1989年增加了8.5平方米;城鎮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據抽樣調查資料,2001年城市居人均居住面積l4.1平方米,比1989年增長53.3%;城市居民家庭中人均居住面積低于4平方米的擁擠戶從1989年的5.7%下降到0.8%;住房中有自來水的家庭從1989年的79.8%增長到95.2%,有廁所浴室的家庭從1989年的43.3%增加到80.7%;使用空調或暖氣取暖的家庭從1989年的23.9%增加到48%;使用管道煤氣、天然氣或液化石油氣作為燃料的家庭從1989年的37.6%增加到78.7%。
綜合國力的增強,使中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大幅度躍升,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充分體現,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西氣東輸、青藏鐵路、航空航天、西部開發……各項劃時代的工程陸續上馬,帶動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穩定和發展的中國贏得了世界的矚目和讚譽。2001年,北京贏得了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功舉辦了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等重要國際會議。所有這一切,對國家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在中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又為全中國人民勾畫了宏偉的藍圖。一個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一個繁榮富強、全面復興的中國,必將出現。中國的明天會更好!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