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臺灣光復:歷史記憶與現實啟迪
時間:2003-11-03 16:20 來源:
10月25日是臺灣的光復節。
1945年的這一天,沸騰的臺北披上了節日的盛裝,慶祝被日本殖民主義者侵佔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寶島回到祖國懷抱。
從1945年至今,又過去半個多世紀。已經回歸祖國的臺灣,由于種種原因,一直與大陸處于分離狀態。
面對又一個臺灣光復節的來臨,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叉點上,溫故而知新。
歷史記憶之一:
那個揚眉吐氣的日子
用揚眉吐氣來形容1945年10月25日的臺灣民眾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一些學者和臺胞的回憶,讓我們可以這樣描述那一天的情景:
上午,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臺北30萬市民參加了這一慶典。10時正,鳴炮,典禮開始,身著軍裝的中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陸軍上將陳儀宣讀受降書,接受日軍第10方面軍司令長官安藤利吉的投降。陳儀宣告臺灣光復:“自即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已置于中國主權之下。”下午3時,臺灣各界在公會堂舉行慶祝臺灣光復大會。
這一天,臺灣民眾好象是在過中國最隆重的春節!人民瘋狂了一般!臺北市民不管男女老少,傾城而動。大家穿上新衣,懸挂燈彩,見面道賀,喜氣洋洋。一些隱藏多年的中國色彩的東西重新亮相:鼓聲、鑼聲、鞭炮聲、嗩吶聲,響徹雲霄;獅舞、龍舞、青龍刀、大鐵叉,樣式俱全。日本殖民者處心積慮推行了50年的“皇民化”運動,霎時被吹得煙消雲散。人們傳誦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的詩句,馨香祭祖告慰先人;歌唱著“六百萬民同快樂,壺漿簞食表歡迎”的歌曲,興高採烈憧憬未來。
臺灣民眾對臺灣重歸祖國懷抱的激動與興奮,與1895年臺灣被迫割讓時的情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臺灣後,臺灣民眾“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風雲變色,若無天地”,鳴鑼罷市,抗議割臺。
割讓時大悲,光復時揚眉吐氣,臺灣民眾“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的愛國愛鄉之心,溢于言表。
揚眉吐氣,因為臺灣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揚眉吐氣,因為結束了日本殖民者長達50年的壓迫、奴役與掠奪。
揚眉吐氣,更因為兩岸同胞的心是相通的:共同的浴血奮戰,贏來了共同的勝利。
歷史記憶之二:
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
今天的“臺獨”分子和“臺獨”言論,往往以“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地位未定論”為說詞。日本右翼漫畫家小林善紀《臺灣論》,就公然美化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合理性與功績,將日本的殖民統治歪曲為“臺灣意識”,鼓吹“臺灣實際上是個百分之百的獨立國家”。對這些言論,臺灣光復的歷史事實是最有力的武器。
臺灣光復,是建立在國際法的法理基礎之上的。臺灣之所以能得以光復,是因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因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這兩個重要的國際法文件已經對臺灣的主權歸屬作了明確的界定。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指出:“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土地,例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簽署(後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1945年日本投降時,正是根據這些規定,在《日本投降條款》中聲稱“茲接受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後來有蘇聯參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
臺灣光復,也建立在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基礎之上。當時的國民政府下令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臺灣省首任行政官員,並派員抵臺受降、接收,這些步驟所體現的,都是一個中國的事實,都體現了主權意義上的臺灣歸屬。而臺灣民眾對此的態度,也是鮮明的。史料記載,除了上面提到的10月25日的揚眉吐氣,在此之前的24日,臺灣民眾還主動迎接當時的國民政府派出的首任臺灣行政長官的到來。如果大陸和臺灣不是一個中國,又該如何理解這些舉動呢?
歷史是一面鏡子。臺灣光復這面鏡子,把“臺獨”理論與“臺獨分子”的荒謬,照得很徹底。可能正是這個原因,據說,臺灣當局都不紀念臺灣光復了。
現實啟迪:
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由于國民黨發動的內戰,由于外國勢力的介入,已經光復並回歸祖國的臺灣,又與大陸處于隔絕和分離的狀態。
這種隔絕和分離,是海峽兩岸的同胞們所不願意看到的。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在那封著名的致蔣經國的信中,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文句,如: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如: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順的心,擴大為民族感情,去敬愛民族,奉獻于國家。”旨哉斯言,盍不實踐于統一大業!又如,遙望南天,不禁神馳,書不盡言,諸希珍重;等等。這些文句,是當時兩岸同胞心境的最好寫照。
時過境遷。李登輝、陳水扁執政以來,一步步加大了從根本上切斷兩岸聯係的步伐。李登輝先後拋出“七塊論”、“兩國論”。陳水扁拋出了“一邊一國論”,至今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下令撤除公眾場合帶有“統一中國”及“反對臺獨”等字樣的標語口號,去除帶有“中國”、“中華”象徵的名稱、圖案、徽章、標志、符號,企圖把臺灣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統一觀念從民眾的思想意識中清除掉,用“臺灣主體意識”、“本土化”和“民主化”的幌子謀求臺灣“獨立”。最近,陳水扁又在大肆推動“公投”。李登輝則拉家帶口、拋頭露面策劃並上演了“臺灣正名”的鬧劇。凡此種種,不能不引起兩岸人民高度警惕。
臺灣已經光復在祖國的懷抱、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是清楚的。
兩岸同胞的骨肉情誼也是割不斷的。
“臺獨”分裂的圖謀正在圖窮匕首見的現狀則是令人擔憂的。
惟其如此,兩岸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無疑都有責任與義務為兩岸隔絕與分離狀態的終結、為兩岸統一的實現去思考、去行動。
這應該是我們紀念臺灣光復58周年的意義所在。
寥廓海天,不歸何待?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