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大陸記者看臺島〕揮之不去的鄉思——兩岸的“同名”現象探源(2003.8)

時間:2003-09-27 10:29   來源:

    在臺灣駐點採訪時,記者時常會遇到一些大陸地名的“雙胞胎”。在城市,往往會有“中山路”、“武昌街”等似曾相識的所在;在鄉村,也總會有潮州村、惠安厝等熟悉的名字……


    據了解,臺灣地區80%以上的人口祖籍為閩南和粵東地區。福建、廣東的早期移民移居臺灣後,聚族而居,其移居地形成的新聚落大多是以祖地籍貫和村落名稱命名的,這些懷念家鄉的地緣地名一直衍傳至今;同時,這些移民還把他們在大陸時的民間信仰──神明奉入臺灣,作為鄉土保護神敬奉,從而形成了海峽兩岸文化中特有的“同名”現象。


 本是同根生 


  記者在臺灣採訪發現,同名村落在島內隨處可見。這些地名的由來,主要是移民將福建廣東故鄉的同籍地名移用于臺灣的縣、市、鄉和村落。


  一部分移民移居臺灣後,為紀念故土,將移居地冠以閩粵兩省的一些市縣名。島內出版的有關資料顯示,以福建省的泉州為名者共有9個,其中5個同稱為泉州厝。泉州籍人口又分安溪、南安等係,因此臺灣也有2個安溪村、2個安溪厝。漳州籍的人口多來自長泰、詔安、平和、東山等縣,在臺灣也可發現許多以詔安、東山、平和、南靖、長泰等命名的地名。


  從廣東遷臺的移民,以惠州、潮州居多。惠州移民多來自靠海的陸豐與海豐,臺灣也有3個海豐村及1個海豐莊、海豐嶺、海豐坡及陸豐村。臺灣以潮州為地名的地方,如潮州鎮、潮州寮、潮州村,都在潮州移民分布較多的屏東平原。


  相當多的移民將大陸祖地聚居村落的地名移植到臺灣的新聚居村落,使海峽兩岸出現了許多“同名”村落。臺灣東部花蓮縣唯一的楓樹村落由福建南安市碼頭鎮楓樹村移民聚居形成,兩村至今都為林姓。花蓮縣楓樹村的林俊昆是個退伍老兵,從1993年起,年年回南安市楓樹村看看。他介紹說,清朝雍正年間,南安市楓樹村林姓第6世孫林景迪帶領部分宗親到臺灣花蓮開基,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搖籃”,這些移民把在花蓮開發的村落,沿用祖地的“楓樹”名稱。


記者了解到,林姓宗親在臺灣楓樹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發展為一個擁有2000多人口的村落;幾百年來,花蓮縣楓樹村林氏宗親一直沿用南安市楓樹村的傳世輩字序列:“孝友昭世德,敦仁念乃祖,文禮篤吾宗,習業于書齋”,沿用相同的燈號:“九牧傳芳”。


“同名”的風俗人情


  在臺灣,不但人有祖籍,神明和廟宇也有祖籍。臺灣民間信仰的神靈崇拜主要傳自福建。福建各地移民移居臺灣後,把祖籍地所信仰的民間神明奉入臺灣,在臺灣蓋分廟,作為團結本市縣移民的鄉土保護神,歷代虔誠奉祀,形成了臺灣與大陸眾多的神緣關係。


  據調查,臺灣民間信仰的眾多神明中,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是臺胞敬奉的3大主要神明,其祖廟均在福建。媽祖是福建民間特有的世界級航海保護神。宋代時奉入臺灣,逐漸發展成為福建各籍移民共同奉祀的、戰勝波濤風險的首選保護神。臺灣近千座媽祖分廟都敬奉福建莆田湄洲島媽祖廟為祖廟。


  清水祖師是福建安溪的主要民間神明,安溪移民遷臺後奉入臺灣。在臺灣,“只要是安溪人的聚落,就有清水祖師廟”。有關資料顯示,臺灣現有清水祖師分廟200多座,遍布臺北、基隆、臺南、花蓮、高雄、桃園、嘉義、澎湖等市縣。


  宋代時,福建泉州神醫吳真人去世後被民間尊為保生大帝,隨泉州移民奉入臺灣。目前臺灣的保生大帝分廟達400多座,信徒之多僅次于媽祖。


  福建南安市詩山鎮鳳山寺距今已有千余年,所供奉的“廣澤尊王”在臺灣的臺北、臺南、高雄、屏東、嘉義、宜蘭、新竹、南投、臺中、桃園等地有360多座分廟。據金門沙美萬安堂張金溫介紹,目前金門全境供奉“廣澤尊王”的大小寺、廟、宮有20多座。


  臺灣各類民間神明根據祖籍地歸屬,均擁有比較穩固的信仰群。據《臺灣廟神榜》記載,福建安溪移民多奉祀清水祖師;南安移民多奉祀廣澤尊王;同安移民多奉祀保生大帝;漳屬移民多奉祀開漳聖王、三平祖師。


“同名”的清華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2003年第8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