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大陸記者看臺島〕島內市場“寒冬” 臺灣漫畫“西飛”(2003.9)

時間:2003-09-27 10:29   來源:
用“遍地開花”來形容眼下大陸市場中臺灣漫畫家的各類作品,實不為過。若你不知道蔡志忠、朱德庸,也許會被認為是一種落伍。因為他們的作品集在大陸已經賣到了幾百萬冊,有的還被改編成話劇或電視連續劇,例如《向左走·向右走》和《粉紅女郎》等。
大陸讀者能欣賞到這些來自海峽彼岸的“幽默”,有相當程度是緣于近幾年臺灣漫畫業盛況不再,許多漫畫家紛紛把目光投向同文同種、潛力巨大的大陸市場。臺灣漫畫學會理事長唐健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全臺大約有200多個職業漫畫家,其中有固定發表園地的約有50多人,而到大陸布局發展的就超過20人。西進,開始成為臺灣漫畫業者的新選擇。
島內漫畫苦度“寒冬”
漫畫雖屬舶來品,但在臺灣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尤其是受日本漫畫的影響,看漫畫幾乎成了臺灣人的一種文化形態。當時,臺灣人很少有自己的漫畫作品,市面上充斥著許多渲染血腥、暴力、色情的盜版日本漫畫。臺灣漫畫真正起步,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臺灣出現了一批新的漫畫家,以全新的概念進行創作,很快贏得了讀者。臺灣漫畫雜志在全盛時期曾多達幾十本。但好景不長,市場繁榮只是一個泡沫。緊接著,日本漫畫正式獲準入臺,並憑借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集團化的制作模式,很快將單打獨鬥的臺灣漫畫家打得潰不成軍。
這幾年臺灣經濟的不景氣,更使漫畫業一片蕭條。漫畫園地越來越少,漫畫雜志接連停刊,出版社頻頻裁員,漫畫書銷量也一落千丈。業內人士估計,與五、六年前的全盛時期相比,臺灣漫畫業的總體業績已經下落六成以上。
在臺灣著名的重慶南路“書店一條街”,漫畫書櫃臺幾乎家家都有,但市況今非昔比。業者說,一本印刷5000本的漫畫書賣不到2000本,而原先可以賣到6萬本的漫畫,現在也只能賣到2至3萬本。而遍布全臺的數千家各類租書店里,也幾乎是日本漫畫的天下,加上這類租書店沒有將營業收入回饋到漫畫家,“只看不買”的讀者群也嚴重影響了臺灣漫畫書的銷售量。
藝術學院教授洪德麟說,臺灣漫畫版圖擴張太快,且漫畫市場的95%被日本漫畫佔領,為了搶版權,島內很多出版社預付版權費給日本出版機構,並競相推出新書。在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只能每月增加成本。而現在賣兩本漫畫書,只抵得上原來賣一本的利潤。一家出版社平均一個月要出到兩百本漫畫,才能養活員工。
審視漫畫“寒冬”,有識之士指出,臺灣漫畫始終走不出自己的路,這才是症結所在。十多年前以一本《烏龍院》而成名的臺灣漫畫家敖幼祥認為,經濟不佳固然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漫畫市場大半被日本漫畫佔領,這種沒有創意只做代工的狀況,更使臺灣的漫畫創作者普遍缺乏熱情和動力。
有業者指出,臺灣漫畫產業如同加工業,95%屬于日本漫畫,不是在真正經營所謂產業。在全球經濟產業中,臺灣若總是停留在做代工,沒有自己的創意,如此這般怎能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帶來的激烈競爭。
自嘲自己就是一部“臺灣漫畫史”的資深漫畫家李闡認為,網吧及電腦的興起,使得大量年輕人轉而選擇擁有多樣視覺效果的電腦遊戲、動畫等,而不再偏愛傳統閱讀式漫畫,成為當前臺灣漫畫的隱憂,“畢竟,能夠同時擅長漫畫、卡通動畫及影音多媒體的臺灣漫畫家並不多。”
于是,臺灣越來越多的漫畫家開始“候鳥”西飛。
同文同種易于接受
“我的漫畫在大陸有很多知音,因為同文同種,所以沒有隔閡。”在臺北一間寬敞、寧靜的工作室里,被大陸讀者所熟知的臺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感受。
自1999年朱德庸的作品《現代風情──朱德庸都市漫畫係列》在大陸出版後,北京、上海成了他常去的地方。目前,他的漫畫作品在大陸銷售量已經突破200多萬冊。
朱德庸從小就喜歡繪畫。1985年,他的係列漫畫《雙響炮》在臺灣一炮而紅,引發了臺灣的四格漫畫熱潮。1990年,他的作品《醋溜族》開始在報紙上連載,並創下了連載10年的紀錄。之後,他又開始創作《澀女郎》、《關于上班這件事》、《結婚Always》等漫畫,每部作品都很暢銷。而這段時期,也正是臺灣漫畫蓬勃發展的時期。
目前,朱德庸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銷往海外,但他認為“能在大陸出版是最令人高興的事情”。
他說,文字上的差異往往會讓表達的內容產生偏差,而在大陸出版沒有任何語言障礙,表情達意十分精準,“大陸同胞能夠原汁原味、百分之百地接受我所表達的意思,實在令人興奮。”
他說,他喜歡短小簡練的對白,有時就是一兩個字,大陸和臺灣的讀者一樣,不需費力思考就能立刻笑出來。他認為,兩岸由于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相同,在理解作品的深層含義上不存在障礙。比如他著名的漫畫作品集《雙響炮》所反映的婚姻生活,就是對中國傳統家庭觀念、愛情觀念的一種諷刺,中國人看了都能心領神會。
他並進一步指出,中國人雖然缺乏自發性的幽默,但還是蠻有幽默感的。“如果中國人的血液里沒有幽默感,我的書不會賣得這麼好”。他還認為,北京人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幽默感比臺北人要強。他說,他1999年剛到北京去發展時,內心里還揣著一個想法:“北京人需要我的漫畫嗎?”經過接觸與了解,他才明白北京人不乏幽默高手,他們會編順口溜,會講段子,手機里的短信息往往會讓你“噴飯”。
已有多項作品成功打進大陸市場的臺灣青年漫畫家陳志華,不諱言臺灣漫畫的前途在大陸。他感嘆說:“大陸對于漫畫人才的重視度比臺灣高很多,而且對臺灣漫畫家都蠻禮遇的,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他認為,大陸的市場實在是太大了,民眾對漫畫的喜愛程度也在提升,臺灣漫畫在大陸一定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這些臺灣文化人憑借同文同種的便利,以及臺灣文化人思路開闊、觸覺敏銳、深受西方文化潮流影響的優勢,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大陸的肥沃土壤中深耕,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市場空間,煥發了自己的藝術第二春,同時也給大陸讀者帶來的特殊的文化元素。
風格各異的臺灣漫畫家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雜志2003年第9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