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文化廣角〕依那思羅與“臺灣村”(2003.8)

時間:2003-09-27 10:29   來源:

從依那思羅至今,雖經歷300余年,但其後代子孫仍保留著高山族特有的生理特徵和風俗習慣。他們臉部均為長型,高鼻梁,眉骨、額骨突出,眼窩內陷,皮膚呈深黃色;性格豪爽,為人正直、倔強;善騎射、喜狩獵、打魚弄水;愛穿華麗服裝,婦女愛戴耳環、手鐲,注意裝飾打扮;親屬間的稱謂,均按高山族人的發音,習慣在手腕上刺上自己的姓名或花鳥蟲圖案;青年人談情說愛或新婚之夜,常常論詩對歌,熱鬧非凡……
不久前,來自臺灣高雄市的陳先生,來到位于河南鄧州下營村廟溝河畔著名的“臺灣村”,在先祖依那思羅墓前深深地三鞠躬,久久不願離去。
陳先生已八十高齡,這已是第三次到“臺灣村”,此次在這里已經停留了一個多月。每天,陳先生流連于“臺灣村”的鄉村田野,蹣跚于鄉間小道,出入于鄉親們的庭堂柴院,與陳姓高山族後裔攀談交流,追憶先人的事跡,共謀“臺灣村”發展的宏偉藍圖。臨別時,陳先生深情地對鄉親們說:“我在有生之年還會回來,再看看故土。將來百年之後,我會囑托兒女,把我的骨灰埋在這里,永遠與先人安息在一起。”眼含熱淚、依依不舍地與陳姓高山族後裔子孫告別。
這是怎麼回事呢?河南鄧州下營村位于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的邊沿,與臺灣相隔千山萬水,怎麼會出現一個“臺灣村”呢?
始祖——依那思羅
據“臺灣村”陳氏後裔的口耳相傳和最新發現的陳氏高山族家譜顯示:他們的始祖叫依那思羅,原是臺灣嘉義縣阿里山茲歐部落人(又稱曹族)。因其母親早年去世,父親又在一次戰役中不幸陣亡,孤身一人的漂泊生活,使依那思羅成為一個十分精明剽悍的壯士。1660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徵戰臺灣前,任福建人黃廷為副將。當時,黃廷從福建同安縣家鄉帶到臺灣一匹戰馬,此馬通人性,人稱“靈鬼兒”。黃將軍愛馬如子,欲選一位理想的馬夫,為其馴養管理這匹戰馬。于是精通武功、善于騎射的依那思羅便被黃廷將軍選中為自己的馬夫。由于高山族天生的剽悍加上他精武功、善騎射、機智勇敢,又屢立戰功,依那思羅深受黃廷將軍喜愛。
鄭成功去世後,臺灣局勢發生危機,黃廷將軍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率眾北上歸順清政府。當黃廷部抵達蘆溝橋時,康熙皇帝就地詔命加封,封黃廷為“慕義伯”,並命黃廷部自蘆溝橋南下,沿途各州縣分散屯墾。康熙七年,依那思羅跟隨黃廷到河南鄧州,黃廷將所帶的四大都督、八大參將和五營親兵,分別駐扎在鄧州湍河南岸的五個行政里48個村莊屯墾,邊務農桑邊練武功,以待國家徵戰時調用。
將士們陸續與當地姑娘結婚成家,過上了美滿幸福的小家庭生活。因為絕大多數將士都來自閩南,信奉媽祖,黃廷便在鄧州城花園街和廟溝河畔分別建媽祖廟一座,供閩南人朝奉。
依那思羅15歲離開臺灣,此時已經22歲了,看到別人相繼成家,心里不但思戀家鄉,也渴望娶妻成家。依那思羅的心思早已被黃廷看出。不久,黃廷托人在當地為依那思羅找了一位岑氏女子成親,又給他建了房屋,置辦了農業生產器具和生活用品等。從此,男耕女織,幸福生活。
依那思羅與岑氏結婚後,為便于與當地人交流融合,以妻姓諧音改名為陳年。1670年初,陳年夫婦生了第1個孩子,名元珍。之後,又相繼生了3個孩子,分別取名為元勳、元傑、元珠。經代代繁衍,形成了一座陳姓村莊,人們也稱之為“臺灣村”,這便是今日鄧州“臺灣村”的由來。
世代傳承香火旺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2003年第8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