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文化廣角〕漳臺七“緣”

時間:2003-07-10 11:01   來源:

    漳州的戲曲、歌舞藝術豐富,以閩南語為特徵的漳州薌劇、木偶、潮劇流行于漳、廈、臺及東南亞一帶。薌劇源于錦歌,明末清初漳州錦歌傳入臺灣,逐漸發展為歌仔戲,再從臺灣傳回漳州,形成現在的薌劇,成為閩南主要劇種……


    早在1986年,國務院在確定漳州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批示中就指出,“漳州,宋末已有人去臺灣,是臺灣同胞及海外僑胞的祖居地之一……”。細細探尋,漳、臺兩地的“緣分”真可謂深矣。


    “地緣”——“古陸橋”連兩地


    考古學和地質學研究表明,在漳州市東山島與臺灣島之間有一條“古陸橋”,使兩岸連為一體,“漳州地區是遠古人類東遷臺灣的出發地”,“閩臺之間早期人類的往來和文化交流,主要是通過‘東山陸橋’完成的”。


    臺灣的土地許多是漳州先民為主開發的,時至今日臺灣島上的漳州籍同鄉聚落仍然隨處可見。比較典型的有三大片“小漳州”區域,即臺中市的南屯區、臺北的板橋和基隆地區。


    臺灣地區的地名,也不少直接沿用的漳州地名,如臺北士林區有芝山岩,中山區有圓山,林口鄉有漳州寮;臺南有漳州里、詔安里,嘉義有南靖寮、靖和村等等。這種由移民大遷徙而產生的地緣文化,橫跨兩岸,貫穿古今。


    “語緣”——言同聲、書同文的“閩南話”


    閩語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閩南方言在學術界以古漢語活化石著稱。方言又是區別不同文化區域的“定盤星”,如廣東省的潮汕,浙南平陽、蒼南,都因通行閩南語而屬于閩南方言區。因此,“漳州文化區”的概念大于“漳州”,它包括了廈門、同安、安溪和臺灣文化區,甚至包括大部分東南亞華人社區。


    漳州話在閩南方言中處于核心地位,不但是閩南方言的“優勢腔”和“核心腔”,而且對臺灣閩南方言影響深刻。閩南方言與臺灣“閩南話”言同聲、書同文。


    宋元時期,因泉州港為“皇家港”,“泉州腔”成為閩南方言的代表語。至明清時期,漳州月港的興盛和鄭成功抗清等歷史事件的發生,推動“漳州腔”取代了“泉州腔”,並奠定了臺灣閩南話的基礎。尤其是明末鄭芝龍據臺、清初鄭成功收臺、清政府統一臺灣,形成閩南歷史上最大批量的三次移民潮。鄭軍將士中,漳籍佔多數、流行“漳州腔”,渡臺後即以“漳腔”為基礎,發展為現在的臺灣話。


    “血緣”——代代相傳的中華血脈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2003年第7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