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紀實報道〕跨越海峽的鑽石婚戀(2003.6)

時間:2003-06-13 09:30   來源:
一對對走入婚姻殿堂的新人笑臉被雙喜大字映紅,說一句白頭偕老的誓言並不困難,難的是信守一輩子,哪怕人生道路上布滿溝溝坎坎,哪怕彼此相隔山山水水。不要說這誓言像童話般美麗卻又虛無縹渺,它在劉訓生和黃健吾這對老夫婦看來,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而又真真切切,一句新婚的誓言就是跨越海峽的承諾。
喜結良緣
1934年,18歲的少女黃健吾當了名鄉村教師。
盡管薪水菲薄,黃健吾咬著牙挺過來。她喜歡手執教鞭站在黑板前,面對一張張天真可愛的孩子的臉,她更喜歡有一份工作,能夠自食其力,多少補貼些家用。她教完了一學期,又應邀到城里的兩所小學代課,後來被衣錦中心小學聘用。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給黃健吾提親的人幾乎踏破了黃家的門檻。黃家兒女曾經夭折過4個,只存活了黃健吾和她妹妹。妹妹年幼多病,父母年事已高,把希望寄托在黃健吾這個女兒身上。黃健吾父親黃雲臺對提親的一概回絕:“有錢有勢的,我們高攀不上,拿不出像樣的嫁妝;沒文化的,女兒會跟著吃苦頭啊!”懂事的黃健吾說她不願外嫁。父親為她的幸福著想,她得為家里人著想。這個家靠她撐著呢。
這年冬天,黃家鄰居蘇先生寫信做媒。這位蘇先生在南京中央通訊社就職,與蘇北射陽人氏劉訓升同住一屋。一天閒聊,問起劉訓升年過30仍孑然一身想找什麼樣的媳婦,劉半開玩笑道:“大城市的太摩登,小鄉村的太土氣,最好是在小城鎮的,有新知識又有舊道德。難找吧?”蘇先生樂了:“難個啥,我家隔壁就有一個!”
半開玩笑的話成了說媒的緣由。黃健吾父親黃雲臺看了信直擺手:“我的女兒是當兒子的,他的老家這麼遠,不行不行,寫信回掉算了!”蘇先生接到回絕的信拿給劉訓升看,很快寫來了第二封信。說劉訓升為人正直,煙酒麻將都不沾邊,在男士中極為少見;還說劉家兄弟4個,劉訓升排行第三,可以來臨安做上門女婿。
1934年清明,劉訓升跟著返鄉的蘇先生來相親。他一眼就看中了嬌小秀麗的黃健吾:短發齊耳,明眸皓齒,一副眼鏡平添了幾分書卷氣。而黃健吾羞怯而慌亂,只感覺他挺和善,長得也蠻英俊的,談吐間的誠懇叫她怦然心動。隨後,黃健吾父親提出入贅的結婚條件,劉訓升一概應允,包括結婚後“長住岳家”,岳父母的養老送終由他負責。雙方當著介紹人的面,正式簽訂了一個定婚協議書。
農歷5月16,劉訓升和黃健吾在臨安結婚了。老人選定的花轎因為巷口太窄抬不進來,只得作罷。黃健吾披上了潔白的婚紗,劉訓升仍然穿著長袍馬褂。他倆後來回憶說,那是個“不新不舊”的婚禮。學校的孩子們在風琴的伴奏下,唱著祝賀的讚歌。擔任證婚人的是黃健吾的校長。他倆在結婚證書上印上了鮮紅的手印。然後是拋撒花生、桂圓、大棗,滿屋子回蕩著早生貴子、團圓美滿、百年好合的吉利話。
龍鳳花燭點燃了,桔紅的燭光在跳蕩。那一晚,黃健吾老是去看花燭。母親交待她,兩根花燭得燒得一樣長,夫妻感情才能好。如果一長一短,那就是夫妻合不上拍了。她把自己一生托付給新郎官,企盼兩人白頭偕老呢。劉訓升笑她癡,對她說有緣千里來相會。她當然相信他們有緣,再也沒有想到這段姻緣苦澀多于甜蜜……
天各一方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2003年第6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