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記者看臺島〕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2003.6)
時間:2003-06-13 09:30 來源:
這里曾是戰地前線——車窗外不時閃過的碉堡、坑道口以及插在空地上的一根根防空降樁在提醒著你;這里也是閩南古城——清朝的牌坊、燕尾式的屋脊以及街頭的海蠣餅攤在告訴著你。這就是聞名已久的金門。
這是謎一般的海島。土地荒瘠,耕稼不易,卻又文風鼎盛;僻處南方,而竟遍地高粱,宛若北國;迭經戰亂,反而造就了這座海島的獨特風光……
20年前,記者曾在廈門眺望金門,盡力想用眼睛對這個咫尺天涯的海島進行一番旅遊……今年1月,記者來到金門,不僅可以用目光而且還可以用腳步,來尋訪這塊熟悉而又陌生、神秘而又親切的土地。
咫尺天涯 續寫新篇章
金門位于廈門外海,舊名“浯州”、“仙州”。由于孤懸海中,每為海盜倭寇肆虐。明朝始于島上構築城池,因其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乃名“金門城”。金門由大小1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金門一向為大陸與臺灣之間文化、貿易、移民的中轉站。這里與廈門遙遙相望,其中金門馬山與廈門大嶝的最近處只有1800米。小金門與廈門的距離也只有5000米。自古兩地就往來熱絡,通商、通婚不斷。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兩地隔絕半個世紀。這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直到最近10多年才開始改觀。兩年前,金門與廈門之間有了直接的往來,開始續寫兩門交往史的新篇章。迄今為止,往來兩地的乘客已近4萬人次。去年,金門商品首次在廈門展出,今年1月,廈門商品也首次在金門展銷,兩地經貿互動走上一個新臺階。
一樣的古厝,一樣的鄉音,一樣的習俗,一樣的風情……記者來到金門,就好像是來到閩南的一個縣城一樣。正在這里舉辦的廈門商品展銷會,更讓金門平添了些許的“廈門味”。宴會上,嘉賓祝酒時多稱呼“鄉親們”和“兄弟姐妹們”。連遐邇聞名的“金門高粱酒”與“廈門高粱王”的味道和口感,也被人指為“差不多”。
在離展銷場館不遠處的金城鎮街區——金門最熱鬧也是最古老的商業區,記者還看到有一條以販賣大陸貨品聞名的街道——莒光路一段。這條“大陸街”全長100多米,兩側店鋪琳瑯滿目地擺放著香菇、幹貝、紅棗、花生、糖果等食品,以及夾克、大衣、皮鞋等穿著物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店主並不諱言,這些東西均來自大陸,而且是直接在海上貿易。
由于大陸貨品的價格要比臺灣貨便宜許多,這里自然成了金門民眾甚至是臺灣島內民眾購物的一個好去處。尤其是年關將至,這里的貨品也比往常多一點,金門的民眾就把它當作了“年貨大街”。
實際上,金門在去年春節前,就已經出現購買年貨的觀光客潮。今年更有航空公司與旅行社合作,推出金門二日遊採購團遊程。其廣告詞就是“便宜的價錢能把你往返的機票錢補回來”。記者離開金門準備前往臺中市時,看到同行的旅客大多是大包小包的,除了金門的土特產外,幾乎都是大陸貨。
傳統聚落 文化薪傳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2003年第6期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