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大陸記者看臺島〕“借昨日酒澆今日愁”(2003.5)

時間:2003-05-27 15:20   來源:

◎ 本刊約記者 張 勇
聽老歌、看老電影、辦老玩具展、緬懷已故領導人……一股濃濃的懷舊思緒,目前正在島內蔓延。猶如“借昨日酒澆今日愁”,民眾似乎盡力想把對現實的諸般失望與無奈,化入對逝水年華的淡淡追憶中。
今年年初,筆者在臺灣駐點採訪1個月,從而得以近距離地感受了臺灣人日漸“泛濫”的“懷舊情結”。
在老歌老片中重溫舊夢
從2002年下半年起,島內各種不同形式的老歌演唱會接連獲得民眾的熱烈歡迎。如匯集甄妮、費玉清等歌手的“風華再現”演唱會,蔡琴的“情盡夜上海”演唱會,張清芳的“雙城故事”演唱會,以及“梁祝四十”音樂劇等,都引起相當轟動。
島內多家唱片公司也乘機推出一批老歌唱片。臺北街頭的許多音像店里,費玉清、劉文正、張清芳、蔡琴、鳳飛飛等“老歌手”的專輯都分外暢銷;島內一些廣播電臺也不失時機地推出了“經典歌曲票選活動”,據稱參加投票者十分踴躍。
筆者在駐點採訪期間,一場名為“民歌列車”的經典老歌係列演唱會在臺北、臺中等地巡演,場場吸引數千觀眾在歌聲中重溫曾經的歡樂與感動。生于70年代的筆者當年正好曾趕上這些“老歌”流行的“尾巴”,便也趁著這股“懷舊潮”,到現場親身感受了一番老歌的魅力。
當天的演唱會匯集了潘越雲、黃大城、南方二重唱、文章等知名歌手。觀眾則絕大部分是中年人,甚至不乏鬢發斑白的老人。不看不知道,這些中老年“狂熱”起來的勁頭竟也頗為驚人。筆者身旁坐著兩位40歲左右的女士,整個晚上,她們不是激動地抹淚,便是大叫著臺上歌星的名字,其投入和“癡迷”一點也不遜色于如今的“追星族”。
演唱會上,“出塞”、“蘭花草”、“龍的傳人”、“橄欖樹”……一曲曲清新而熟悉的旋律,讓現場伴著這些民歌成長的中年人倣佛穿越時空,回到記憶中那段社會蓬勃發展、人民充滿夢想的年代。
演唱會臨近結束時,全場熱烈的掌聲伴著“再來一首”的呼聲,把現場的氣氛帶到了最高潮,筆者也不禁淹沒在這片至情至性的“激情涌動”中,久久無法平靜……
在這股難以自禁的懷舊風潮中,老電影和黃梅調也漸成人們的“新寵”。島內一家影視公司近日推出一個老片回顧展,影片包括《梁山伯與祝英臺》、《江山美人》、《少林三十六房》等,受到意想不到的歡迎。許多年輕人爭相買票孝敬父母,不少買不到票的老影迷甚至“願意站著看”。趁著這股“老片熱”帶來的商機,島內多家影視商已計劃在5年內發行700多部老片光碟,數量甚至將超過一向紅火的好萊塢大片。
懷舊的思緒一旦溢出,就不可遏制地緩緩流淌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不久前,臺北還舉辦了一場名為“當我們童年在一起,其快樂無比”的上世紀60年代臺灣生活用品暨玩具展。展覽中,臺灣產的第1臺帶拉門全晶體彩色電視、古董電扇以及彈弓、毽子、萬花筒……一件件蘊藏著難忘故事的玩具和商品,讓渴望尋回美好記憶的人們留連不已。
蔣經國成為“懷古諷今”的“鏡子”
……
全文請見《兩岸關係》2003年第5期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