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愛我中華〕中國世界遺産迎“大考”(2002-10)

時間:2002-10-15 14:30   來源:
  遍佈華夏的文化、自然遺存,是中華古老文明的載體,也是世界珍貴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擁有世界自然文化遺産達28處,總數居世界第三。北京明清皇家陵寢等30處歷史文化遺址已被我國政府列入向由聯合國組織提交的申報世界遺産的名單,正在申請的還有瀋陽故宮、浙江“海寧潮”等60多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言,“以目前的年均申請速度,不出10年,中國將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産最多的國家。”
  “中國輝煌的歷史使這個榮譽當之無愧,但是中國真的有能力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同時對這麼多的古跡進行完善的保護嗎?”該組織官員莫卡拉表示擔心。這種擔心,?非多餘。我國目前的申報活動,一方面確實有助於提高全民保護意識、促進遺産保護工作的開展,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重申報、輕保護的問題。
事關國家形象 豈可等閒視之
  從世界範圍看,對世界遺産保護的主要威脅來自錯位開發和超容量開發。由於這些原因,目前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全球731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産中,有31處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中國的28處遺産雖然還沒有一處被列入瀕危名錄,但一些遺産項目也出現了錯位開發和過度開發的問題,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現象已現端倪,某些遺産項目的保護狀況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以來,我國的世界遣産的保護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這是舉世公認的。但是也應當承認,我們對世界遺産的保護,在觀念、法規、體制和實際工作上,與世界先進水準有較大的差距。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申報遺産出現急功近利的做法,主要考慮的不是做好遺産保護,而是借此提高地方知名度,吸引投資者和遊客;一些地方不是完整地保存遺産及其整體的環境,只是選擇其中幾個有代表性的文物古建加以保護。因此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一些地方為申報遺産,動用大量人力物力,整治好遺産周圍的環境,一旦申報被確認後,就無視專家意見,忽視保護工作,在遺産區內大興土木,直至聯合國組織提出警告後,又花費鉅資拆除,恢復原貌。如此拆了建、建了拆,不僅造成巨大的浪費,也改變了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武陵源是我國經聯合國批准的世界遺産之一。前些年,由於過度開發,出現城市化傾向,嚴重損害了自然環境和原始風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提出了嚴肅的批評。為糾正錯誤,張家界市自1999年8月起啟動了總耗資達10億元的恢復核心景區原始風貌工程。經過2年多的艱苦努力,武陵源才逐步恢復原始風貌,被拆除的建築物原址上已長出青草和杜鵑花樹。至今年年底,所有不協調的人造痕跡都將從核心景區消失,武陵源可全面恢復原始峰林狀態。
  根據《公約》的規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期對全球的世界遺産項目進行監測評估,每年一次,分地區進行。今年是亞太地區檢查年,中國1996年前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長城、北京故宮、陜西秦始皇陵、甘肅敦煌莫高窟、週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山東泰山、安徽黃山、湖南武陵源、四川九寨溝、四川黃龍、西藏布達拉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山東曲阜孔府孔廟及孔林、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即將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項目的監測評估。
  為配合此項工作,7月17日起中國將對上述14處世界遺産項目進行為期2個月的自查,在國家文物局、建設部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的配合下,根據國際公認的保護準則,對每個項目遺産保護狀況進行全面的專業檢查、審議和評估,對照最初的申報文本,一一審核保護現狀。自查結束之後,聯合國世界遺産中心將根據中國政府的調查報告決定是否派出專家再次進行相關評估。世界遺産委員會有權根據評定結果,把保護狀況存在嚴重問題的世界遺産項目列入《瀕危名錄》。我國的14處世界遺産能否順利通過這次監測評估,不僅關係到我國文化和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關係到國家和社會的長遠利益,也關係到國家與民族的國際形象。
加強保護工作 應是重中之重
  文化和自然遺産是祖國壯麗河山的縮影、國土景觀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標誌。保護好它,就是保存中華文化的特徵。
  近年來,我國的遺産保護工作不斷得到加強:由國家投資3.3億元進行的西藏薩迦寺、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壁畫修復三大工程已全面展開;山西雲岡石窟防水保護工程即將完工;河北承德已投入6.9億元進行避暑山莊六和塔、文津閣、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等古建的修繕、維護及環境治理工程;河南龍門石窟保護一期工程進展順利,掌握了龍門石窟風化、老化原因,為研究防治對策、設計保護工程、開展文物考察提供了科學依據及完整的檔案資料;山西平遙為保護古城的真實性、完整性,拆除了附近500多座小焦爐、30根大煙囪及一切影響古城風貌的現代建築;北京水關長城被列入國際組織的保護清單後,進行全面整頓,聯合執法小組已經入住;密雲縣投資1800萬元,整治司馬臺長城,沿線還林,修復古城堡;為保護北京週口店猿人遺址,北京房山區關閉了34個礦山、企業,興建20餘萬平方米的保護林;為減少礦山對慕田峪長城等重點文物保護區的污染,北京懷柔區關閉了627個金礦浮選點、110個螢石礦點和24個鐵礦採礦點;蘇州市在多處古典園林申報遺産成功以後,繼續開展周邊環境的整治,已開發開放古典園林面積12.47公頃,保護完善的名勝古跡面積65.41公頃,修復或新建的公園、綠地和園林小景總面積達531.97公頃,較好地保護了遺産地的原有風貌;福建武夷山實施封閉管理,只許環保電瓶車在環景區公路通行,遷出蘭湯、武夷木材轉運站的400多戶居民。
  四川加大了省內四大世界遺産的保護力度,於去年4月正式實施我國第一部專門為保護世界遺産制定的地方法規——《四川省世界遺産保護條例》,依法保護、維護和整治世界遺産項目及其周邊環境。耗資2.5億元的樂山大佛本體維修保護工程基本完工,大佛的防風化保護、佛身排水、佛腳防水衝擊等項目正在進行;峨眉山管委會投資近4億元,搬遷了保護區內的400多戶農民,將2萬多畝耕地恢復自然植被,使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到95%以上,30處古剎名庵、人文古跡也按“修舊如故”原則進行了修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主任馮德羅斯特認為“很好地保持了原來的真實性,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遺産地之一”;九寨溝通過了“綠色環球組織”認證,開通了綠色環保觀光車,設立了綠色生態旅遊廁所,?在全國率先實施“限量旅遊”;黃龍自然保護區獲得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和“綠色環球21”兩項國際桂冠,為保護這處“人間瑤池”,從去年起每年封山2個月謝絕遊客。
  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表示,“今後在遵循‘少而精’的原則、繼續逐年申報新的世界遺産的同時,我們將以主要的精力抓好已有世界遺産的保護管理工作,?以此帶動全面的遺産保護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使我國世界文化遺産的管理工作達到先進水準。”國家文化部、文物局等九部委於今年“五一”前夕發出《關於加強和改善世界遺産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強調對世界遺産的一切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必須首先把遺産的保護和保存放在第一位,要求切實執行《公約》,樹立長遠眼光,增強保護意識,在改革保護體制、制訂相關法規、建立監測體系、完善管理制度上繼續作出努力,使我國的世界遺産保護工作更上一層樓。
改革管理體制 實為當務之急
  保護世界遺産,不僅僅是申報、推薦和“金榜題名”,而是一項完整、系統的事業。自1985年加入《公約》以來,我國政府就認真履行為世界保護本國文化、自然遺産的神聖義務,認真、完全地履行申報世界遺産時的各項承諾。
  但我國現有的世界遺産,大都政出多門,由建設、文物、林業、環保、旅遊及宗教等多個單位管理,決策權卻在地方政府,造成力量分散、相互制約,在保護和利用等問題上,各個單位出於自身的利益,常常意見相左,難以作出科學的決策。這種體制,不利於世界遺産的長期保護和永續利用。
  一些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改革體制,由國家直接管理世界遺産,由國務院專門部門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將保護工作提高到新水準。北京大學世界遺産研究中心主任謝凝高教授建議,建設部下設管理世界遺産的專門司局,以克服目前遺産項目管理政出多門、條塊分割的情況,適應加入世貿後的形勢,與國際先進管理體制接軌。
  目前我國已有《文物保護法》、《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等涉及世界遺産資源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應善加宣傳貫徹,切實檢查法規執行情況,對違背法規、損害世界遺産的事件,必須依法查處,堅決予以糾正。對各種造成遺産損失的失職、瀆職行為,要追究行政乃至法律責任。
  同時,還需加緊研究制定中國世界遺産保護管理的專項法規。峨眉山國家風景區管委會主任馬元祝認為,國家應儘快出臺文化與自然遺産保護專門法,通過立法解決管理體制和保護管理經費的來源這兩大問題,約束和監督景區的開發建設等市場行為,防止過度旅遊和過度開發。針對目前我國一些世界遺産項目存在的環境污染、資源匱乏、體制不順等問題,也需制定相應法規,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規劃管理,控制項目審批,限制人口負載,禁止建設賓館、度假區,以切實保護自然生態和周邊環境等。
  近年來,聯合國組織已要求對申請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項目嚴格把關,?在關注世界遺産價值標準的同時,更強調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間分?的均衡性,今後任何國家再難以大批量同時申報。這對於擁有遺産品類、數目眾多的中國來説,無疑形成了較大壓力。我們必須適應這一變化,將工作的重心切實轉移到加強保護上來,在繼續逐年申報新的世界遺産的同時,以更主要的精力制定法規,培養人才,完善監測體系,改進管理制度,帶動全面的遺産保護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