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政策觀察〕評“挑戰2008”(2002-10)

時間:2002-10-15 14:30   來源:
“遊內閣”要“拚經濟”
  陳水扁上臺兩年來,政策搖擺不定,經濟上毫無建樹,乏善可陳。幸賴反對黨不團結,民進黨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陳水扁總算穩住了陣腳。他倉促組建“戰鬥內閣”,誓言“拚經濟”,為2004年“總統大選”鋪路。
  全球經濟處於復蘇中,臺灣經濟稍有好轉,欲振乏力。民進黨若不能在振興經濟上有所作為,陳水扁很可能只做一屆“總統”。
  5月8日,“行政院會”通過“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自2002年至2007年間實施。6年內政府將投入新台幣1.27萬餘億元,地方政府1100餘億元,民間投資9300餘億元,特種基金3200餘億元,總計新台幣2.65萬餘億元。十大計劃是:E世代人才培育計劃、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計劃、國際創新研發基地計劃、産業高值化計劃、觀光客倍增計劃、數位臺灣計劃、營運總部計劃、全島運輸骨幹整建計劃、水與綠建設計劃、新故鄉社區營造計劃。預期創造70萬個新工作機會,失業率降到4%以下,經濟成長率超過5%,至少15項産品或技術居世界第一。來臺旅客達到現在兩倍以上(即每年突破500萬人次),研發投資?島內生産總值(GDP)達3%,寬頻到家普及率超過600萬戶。
  陳水扁政府鎖定2008年,表露出拿下2004年“總統大選”的野心,企圖通過大規模投資,使臺灣經濟更上層樓,爭取廣大民眾的選票,使反對黨無攻訐的口實,與大陸別苗頭,一爭高低。“遊內閣”確定了“戰鬥目標”,要上最大規模的建設工程。相較於以往的“國家建設計劃”,“挑戰2008”充斥著國際化、數字化、人文化,不能不説是一幅美好的藍圖。
畫餅充饑
  民進黨從街頭運動起家,搞文宣有一套。上臺不到兩年,陳水扁不斷拋出經濟藍圖,從“綠色矽島”、“8100計劃”,到最近的“挑戰2008”,哪一項計劃不是鼓舞人心?面對全球景氣低迷與臺灣産業結構的調整,民進黨試圖提出一套完整的經濟論述,填補以往在經濟領域的空白。但是,民進黨根本不願坐下來冷靜思考臺灣經濟發展的深層問題,淺薄浮躁,急功近利。
  經濟發展戰略與政策的制訂必需經過艱難的摸索,不可能像買彩票那樣撞上大運,一夜之間可以成為暴發戶。過去以尹仲容、嚴家淦、李國鼎為首的一批技術官僚審時度勢,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發展政策,如進口替代、出口替代、設立加工出口區、發展資訊電子産業等,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經濟奇跡。民進黨內一些精英坐而論道尚可,身體力行則洋相百齣。如“綠色矽島”代替“亞太營運中心”,推動“全球運籌中心”發展計劃及“知識經濟發展方案”等,都缺乏周延規劃,過於空洞,有識之士斥為“根本不懂經濟”。
  陳水扁所舉行的各項重要會議,如“經發會”等,推出的各項計劃,如“8100”等,都是為選舉而進行。“遊內閣”在不到70天的時間,提出“挑戰2008”,倉促完成,在“行政院會”未通過前,就趕著提前公?。這根本就不是在搞經濟建設,而是搞政治宣傳。看上去很美,實際上中看不中用。
  過去一年半來,陳水扁政府信誓旦旦要推動“綠色矽島”、“知識經濟”,提出發展“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及建設“全球運籌中心”等美麗口號。但是,在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下,臺灣引以為豪的資訊電子産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傳統産業陷於困境,“全球運籌中心”也淪為畫餅。最近島內景氣雖有觸底反彈的跡象,産業界的困境稍微紓解,但是,陳水扁政府卻未能揚棄口號式的空洞施政,拿出一套真正務實有效的做法,徹底改善島內投資環境及企業體質,引導産業轉型升級,尤其是農業及傳統産業。
  臺灣財力空虛,地方政府喊窮。陳水扁政府置之不理,又要築新的債臺,根本不精確評估政府財力,不做好財政調度計劃,“挑戰2008”的資金尚未落實,寅吃卯糧,很可能虎頭蛇尾。
  以“觀光客倍增計劃”來看,政府公務及基金6年共投入新台幣857億元,民間投資卻是零。一般觀光旅遊設施,包括國際觀光飯店、觀光旅遊巴士等,係民間投資。可是該計劃未來6年民間投資為零,這些設施不具備,如何達成目標?
  有關部門針對島內351家外資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82%的外資企業,在2001年營收出現衰退,有部分外資從臺灣完全撤資或將生産線從臺灣轉移至大陸,如摩托羅拉及菲利普,就已經將生産重心移至大陸,只留下貿易部門在臺灣。臺灣為國際大廠的代工出貨模式,已由TDS(臺灣直接運送出貨)走向CDS(大陸直接運送出貨)。企業界在國際化潮流下,早將大陸視為進軍世界舞臺的踏腳石,臺灣趨於邊緣化。
兩岸“三通”不可回避
  1979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了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認為“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儘早實現海峽兩岸“通商、通郵、通航”。
  20多年來,經過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兩岸的貿易額已超過2000億美元,臺灣獲得巨大順差。最保守的估計,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約5萬家,金額在500億美元以上。
  兩岸在政治上處於僵局,短期內難有化解的跡象。近二十年來,兩岸關係能有今天的局面,完全是由於務實地處理歧見,爭議放一邊,經濟唱主角。
  2001年兩岸貿易總額323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其中大陸向臺灣出口50億美元,臺灣向大陸出口273億美元。目前,臺灣已成為大陸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外貿對兩岸貿易的依存度已達到10%,大陸自臺進口亦?進口總額的12%。
  2001年,臺商赴大陸投資也大幅提升。一年中,大陸批准臺資專案4196家,協定金額69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1.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6.2%、73.1%和32.8%。臺商投資主體已由中小企業轉到以大型企業為龍頭,投資産業已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移。專案投資金額增大,結構優化?向高新技術領域擴展,已形成以電子資訊産業為主要投資領域的第三波大陸投資熱潮。2002年第一季度,大陸?臺出口市場比重達22.6%,?進口市場比重達6.5%。臺已成為全球最依賴大陸市場的地區。
  兩岸已加入WTO,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未來的兩岸互動,會愈來愈由經濟因素主導,政治因素的作用趨於淡化。陳水扁政府推行的極端狹隘的“政治本土化”的路線完全背離了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大勢,將愈來愈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引力牽制。“挑戰2008”中絕大多數屬於在臺島的建設,與兩岸關係無直接聯繫。但兩岸關係不穩定,將嚴重影響臺灣政局的穩定。如兩岸“三通”遙遙無期,不僅外商沒有興趣浪費人力、物力及時間於冗長的兩岸輾轉換機、換船作業中,即使是臺商,也視在臺灣投資為畏途,又怎麼能“建設臺灣成為臺商及跨國企業設置區域營運總部的最佳地區”?
  臺灣今年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能否完成仍有多項變數,包括美國景氣走低風險、中東情勢與反恐戰爭影響國際油價、兩岸經貿競爭、島內金融體系重建等。當前,陳水扁政府在提振島內經濟上所能夠做到?能立竿見影的,就是開放兩岸“三通”,允許晶圓産業到大陸投資,開放中資來臺,擴大大陸游客赴島內觀光。為了競選連任,陳水扁早已看到了這一點,只是不肯回歸一個中國原則。猶豫不決,左右搖擺,還下不了決心。
  陳水扁拒不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兩岸關係波詭雲譎,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隨時可能引爆一場衝突。臺灣要想“積極開放,?局全球”,必須與大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就有關問題交換意見。臺灣以“知識經濟”立足不可謂錯,問題是臺灣的資訊産業研發費用偏低,核心技術多掌控國際跨國公司手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借助大陸的市場與高科技人才。民進黨“獨心”不死,又怎麼可能吸引大陸的人才呢?“挑戰2008”完全照搬陳水扁的文宣,徒具空洞口號,暴露技術層面的盲點,根本不具可操作性。
  陳水扁如果有意緩和兩岸關係,就應拿出實際行動,發展兩岸經貿關係,儘快實現兩岸直航。這樣一個便民利民、有益兩岸的局面,是兩岸同胞共同期盼已久的。如此,或許“挑戰2008”還有兌現的可能。(作者單位為南京大學海峽兩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