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臺灣的熱門話題很多,從華航特大空難,到林毅夫是否回臺奔喪;從里長選舉,到北高兩市市長選舉的政黨合縱連橫,在在引起各方關注。但對臺灣前景影響至深,又長期懸而未決的兩岸"三通"問題,再度成為一個最熱門話題,各個方面都出來表態,特別是臺灣工商界知名人士的發言,從來沒有這麼集中,產官學各方的討論也前所未有的熱烈。由臺灣今天的情勢看去,兩岸"三通"已是大勢所趨,但又關山重重。
隨著國際經濟的轉向,臺灣經濟景氣開始有復蘇的跡象,今年4月臺灣景氣對策信號出現綠燈,是1990年以來首見。同時臺灣經濟成長率也有向好的表現,從去年3月以來就萎縮的臺灣出口業,今年5月已出現同比增長9%,同時進口也上揚了近6個百分點,出現難得的進出口同步成長。臺灣的商業營業額,也擺脫連續14個月的衰退,開始緩緩回溫。當局有關官員自然大叫,"苦日子結束了"。
但臺灣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景,並未就此樂觀。臺灣的國際競爭力排名,已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臺灣在國際上對外貿易總額排名,也已經退後2個席次。臺灣的投資環境全面惡化,外商投資一落千丈,除了資源、能源等方面的局限外,政治生態的惡化,是重要原因。臺灣5月稅收初步統計證實,所得稅收較去年同期大跌4成,將令臺灣的財政受到相當大的壓力。臺灣民間對經濟發展前景,自然也未如當局那麼樂觀,企業界對景氣復蘇呈現底氣不足的現象,學界更判斷臺灣的景氣波動加劇,令經濟風險更大,社會各界都關注到臺灣今後路在何方,關注臺灣當局是否能回心轉意由暗"拚政治"到真正"拚經濟",關注當局能否認真響應民間對兩岸"三通"的殷切盼望。
臺灣著名企業家、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在臺化股東會上,強調臺灣不"三通"將束手無策,什麼條件都沒有。他說,產業在高成本的壓力下,沒辦法生存,一定要到成本便宜的地方擴廠。這種現象,從近7萬家加工廠移至大陸就可得到證明。
王永慶指出,在未"三通"的情況下,臺灣生產的原料運到大陸供應給當地臺商加工廠,運輸時間很長、很麻煩,而且曠日費時。這樣下去,大陸幾萬家臺商都發展不起來,進而會影響到臺灣上遊產業。
臺灣著名企業家、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公開指出,臺灣平均國民所得已經停滯不前,臺灣經濟發展已經接近成長的極限。當局對經濟面貌沒有多大改變,限制經濟的人為條件並沒有減少。而大陸近20年改革開放,提高了經濟發展的極限,將持續成長。現在臺商去大陸經營還有優勢,為此要積極赴大陸發展。
臺灣工商協進會長期以來扮演著企業與政府當局之間的溝通橋梁的作用,6月中旬新當選出任工商協進會理事長的黃茂雄,上任之初即表示,"三通"對臺灣經濟是正面的,工商界對兩岸經貿的發展,期待著人、財、物的暢通,目前都在熱烈討論"三通"的事,工商協進會將與其它工商團體討論能否創造雙贏的方法。
臺北市計算機公會理事長黃崇仁也在一個電臺節目中說,他最近幾次到大陸,感受到兩岸談判"三通"的氣氛是存在的,兩岸對"三通"的需求也相當接近,現在已是兩岸談"三通"的適當時機。由于兩岸"三通"有相當多的復雜與細節的問題,他建議當局與民間共同組成"三通"談判咨詢小組,再委托、授權工商界人士與大陸方面談判。
與之同時,"三通"熱也熱到臺灣各級政府。有港口的城市爭當海上通航的首選港口,有機場的城市希望能成為未來兩岸直航的基地。臺北市早就放出希望松山機場充當兩岸空中通航基地的說法,新竹市長最近也公開表示新竹應成為兩岸直航的基地。抱有同樣希望的,還有臺中市、臺南縣等。這些地方出現"三通"熱,當然也是看到兩岸間人流的日漸密集,兩岸間商品貿易的日漸擴大,有重要的利益考量。
在社會上廣泛熱議"三通"之下,陳水扁也承認,兩岸"三通"是無可避免與逃避的。他稱"只要臺灣不被矮化、不被地方化、不被邊緣化","願意展開誠意、善意、信心和行動"。
在社會大勢已成之下,一直以"戒急用忍"來抵擋阻礙兩岸"三通"的李登輝,也借友人之口,說願意接受兩岸"三通"。以李登輝為"精神領袖"的激進"臺獨"組織臺聯黨,也自稱立場與李登輝一樣。但也就在此時,發生了2名臺聯黨"立委"羅志明、林志隆大鬧聯華電子科技公司股東會,在會上質問聯電集團投資大陸計劃的事件。羅、林的行為,受到一直低調的聯電董事長曹興誠的當面痛斥,指其踐踏臺灣的投資環境。由此可見,李登輝與臺聯黨對"三通"的態度,很難說已有根本改變。何況,6月16日李登輝在出席"臺獨"組織北社成立一周年的活動談到"三通"問題時,還聲稱"如果中共不接受我們主權存在的事實,堅持一個中國,我們當然沒有讓步的必要"。
"立法院"國民黨等在野黨團,6月間提出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修正案",希望明白定出臺灣與大陸直航,要求相關單位在6個月內擬出簡稱"三通條款"的管理辦法。但在野黨團的這一努力,受到民進黨和政府當局的抵制,暫未能成事。在野黨團和行政部門已協商決議,于"立法院"下個會期開始前,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交"立法院"審議,列為優先案,爭取在11月前完成修法程序。
就在各界熱議"三通"之際,傳出外資公司"快桅"計劃從臺灣"出走",要轉赴大陸的消息。丹麥快桅是世界最大的航商,進駐高雄港已有20年歷史,是高雄港最大外籍航商,一旦出走,不僅可能帶走年150萬個標準貨櫃的裝卸量,還可能帶來雪崩式的影響。快桅一旦出走成事,也將是繼美國海陸公司從高雄港移師深圳鹽田港之後,第二間外資公司因受未能直航的困擾而"出走"。
"三通"難通,臺灣旅客赴大陸仍然是山長水遠,幾經周折,怨聲載道。但通航難、路途阻也未能阻止臺商"登陸"的熱潮。一位在上海的臺商表示,資金通不通,臺商不在乎,因為正常管道不通,迂回的管道多的是,不用說還可以找大陸銀行融資。
而事實也證明,"三通"只會給臺灣帶來更大的好處,"戒急用忍"、阻礙"三通"、阻礙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做法只能誤了臺灣。最近臺灣兩間較大的集團,都宣布了在臺灣新的發展計劃。在大陸號稱最大的臺商投資企業之一的富士康的母公司鴻海集團,宣布將投入數百億元新臺幣,在臺灣籌設全球研發總部,並已著手在新竹等地選址。早就在大陸多個地方設廠的宏基集團,也宣布要在桃園籌設研發中心,未來5年要投資百億元新臺幣研發經費,募集五百名研發人才,成為臺灣首屈一指的大型創新研發中心。這些臺資集團都是在大陸市場取得巨大成功之後,作出回報臺灣之舉。
但人們現在最擔心的,是陳水扁和民進黨政府言不由衷,只是面對社會的強大壓力,行緩兵之計,實行他們的"以拖待變"之術,令"三通"繼續在紙上作業。"經濟發展咨詢委員會"早前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共識取代"戒急用忍",然而這一共識遠未落實,當局有關部門在通航、通匯、開放大陸資金投資臺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觀光等方面,或象徵性地有所推動,或停留在"研議"階段。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島內還有消息稱"警政署"受"國安局"指示,對主張"三通"的臺商進行調查,並把大力推動"三通"的王永慶、高清願等人列為主要監控對象。這種做法更不得人心。可見,"三通"的落實仍面臨著諸多限制和難題。
年初"行政院財經小組"曾提出,要把臺灣建成類似香港、新加坡那樣的"自由貿易港",臺灣"經建會"為此已規劃完成"自由貿易草案",當局要求半年內完成相關法令。有關官員說,"自由貿易港"的政策適用于全球各國及大陸地區。臺灣當局提出"自由貿易港"概念,是因應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岸經貿往來日漸頻繁,東盟自由貿易區內取消關稅等形勢變化,防止臺灣在經濟全球化中被邊緣化的一個對策。但在兩岸"三通"未能突破的情況下,臺灣的"自由貿易港"設想能否落到實處,對兩岸之間經貿關係的改善能否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卻很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