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兩岸聚焦〕以“三通”激活兩岸經貿關係新格局(2002--07)

時間:2002-07-03 11:13   來源:

  跨入新世紀,海峽兩岸的先後入世、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的迅猛發展,使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環境出現了巨大變化,有望呈現出新的發展格局。但是,新格局的形成,除了市場力量的強力推動外,還需要一個基本前提--兩岸實現直接"三通"。最近,臺領導人提出將委托民間談"三通"問題,"三通"似乎出現轉機。但願這不再是新的策略手法。若兩岸實現直接"三通",則可以由此激活兩岸經貿關係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兩岸經貿:萬事莫若"三通"急


  未來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的新格局,應是擺脫過去以市場動力為主要支撐的單一局面,在市場法則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正常經貿交流秩序和機制,通過有效的產業分工體係充分發揮兩岸比較利益優勢,共同增強國際競爭力,進而順應區域經濟合作的浪潮,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兩岸入世及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勢頭的加強,使推動兩岸經貿關係走向新格局的動力大大增強,但如果沒有直接"三通"的實現,這種局面的來臨將大大推遲。

  首先,"三通"是建立兩岸正常交流秩序和機制的基本條件。入世後,兩岸市場的大幅開放、雙方經濟發展體制以及對兩岸經貿政策的不斷調整,將進一步推動兩岸貿易與投資的迅速增長,兩岸經貿交流的領域也將迅速擴大,同時也將使兩岸經貿衍生的問題迅速增多,建立包括諸如經貿爭端解決、投資保障、知識產權保護等在內的兩岸經濟交流秩序與機制的迫切性大大增強。由于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世貿組織無法成為建制兩岸經貿關係的新平臺,盡快建立兩岸框架內的經濟交流機制,不僅是形勢的迫切需要,也將是兩岸經貿關係步入新階段的重要標志。但是,如果兩岸不實現直接"三通",在"間接、單向"的格局下,建立兩岸經濟交流機制就無從談起。

  其次,"三通"有利于兩岸產業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無論從全球產業分工發展的新態勢,還是從兩岸經濟轉型與升級的需要看,深化兩岸產業分工關係顯得更為緊迫。尤其臺灣經濟目前正處于新的轉型與升級期,如何選擇未來的經濟轉型方向和確立未來新的主導產業,將關係臺灣經濟的長期興衰。目前臺當局推動的"六年發展重點計劃",基本選定以創新、研發和發展新的"高值化產業"作為未來升級方向,並以吸引跨國公司在臺設立"營運總部"作為強化未來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角色的重點方向。這二個方向,都需要有兩岸產業分工作為支撐。而進一步深化兩岸產業分工體係,有賴于按照市場法則實現兩岸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其前提也是兩岸須實現直接"三通"。

  第三,"三通"是推動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動力。冷戰結束後,全球貿易自由化與區域經濟合作成為一股新的浪潮,全球目前區域經貿安排的有效協議已達170多項,預計到2005年將增加到240項,WTO成員的9成以上均置于某種形式下的經濟區域組織安排。除APEC外,這些區域經濟合作安排多是排他性的,海峽兩岸是少數沒有參與這類協議的WTO成員,未享受到這種區域經濟合作的益處,基本上處于間接受損方。經貿聯係本已十分緊密的海峽兩岸,在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係方面也應該著手努力。"三通"不僅是兩岸推動經濟一體化的基本條件,而且在目前政治僵局下,通過解決"三通"問題而在兩岸間構建新的協商與談判機制或模式,對于未來兩岸進行區域經貿安排有重要的意義。
盡快實現"三通",已成為當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至少在兩岸經貿領域里,可謂萬事莫若"三通"急。


  直接"三通":柳暗花明又一村?


  從1979年全國人大在《告臺灣同胞書》中明確呼吁實現兩岸"三通"以來,加快"三通"就一直是大陸發展兩岸關係的主要訴求之一。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主席發表八項主張時提出,"三通"是兩岸經濟發展和各方面交往的客觀需要,也是兩岸同胞利益之所在,完全應當採取實際步驟加速實現直接"三通"。2001年1月22日錢其琛副總理再次提出,在實現兩岸"三通"的過程中,一切符合"一個中國、直接雙向、互利互惠"的主張,我們都讚成。當前,只要把兩岸"三通"看作為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即可以用民間對民間、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協商的辦法,盡快地通起來。這進一步展示了大陸加快"三通"的務實態度。同時,大陸已做好實現"三通"的各項準備工作,可說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臺當局的務實態度。

  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到今天,兩岸尚未實現直接"三通",責任在臺灣當局。臺當局從政治利益考慮,將"三通"這個經貿議題高度政治化。在90年代,臺當局將"三通"置于"國統綱領"的中期階段,並將"三通"作為要大陸承認其"對等政治實體"、擴大"國際生存空間"和要大陸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政治籌碼。民進黨執政後,雖然口頭上一再言稱要開放"三通",但堅持官方對官方的談判方式,其政治意涵十分明顯,就是在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以"兩國"模式處理"三通"問題,實際上也是將"三通"問題作為政治籌碼。這種泛政治化的政策,使兩岸"三通"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只是時過境遷,對臺當局而言,"三通"作為政治籌碼的份量已越來越輕,而對于臺灣經濟發展和島內民眾利益的影響卻越來越大。最近,臺當局領導人不得不承認,"三通"是必走的路,並提出可考慮"授權"或"委托"民間談判"三通"問題。

  臺當局在處理"三通"問題上態度出現變化,實際上是島內重重政經壓力的結果。

  其一,為大選連任拿分。民進黨上臺以來,不僅由于其施政能力與經驗嚴重不足,造成島內經濟的空前衰退;而且其堅持"臺獨"、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使兩岸關係處于僵持與緊張狀態。穩定和發展兩岸關係,不僅是島內大多數民眾的普遍呼聲,也成為在野勢力制約臺當局的有力籌碼。目前,國、親合作態勢已定,並提出以"兩岸直航"這一順應島內民意的訴求作為未來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著力點。面對在野勢力的咄咄逼人,民進黨不得不做出新的姿態,一則削弱在野勢力"三通"牌的影響力,二則營造欲改善兩岸關係的氣氛,其為二年後大選連任鋪路的政治意圖十分明顯。

  其二,經濟壓力。"三通"問題不僅攸關未來島內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對于臺灣未來在國際經濟中的角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區域經濟合作浪潮洶涌、臺商赴大陸投資急劇增加的形勢下,臺灣經濟"邊緣化"、"空洞化"的憂慮在島內各界不斷升高。在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強化,以及大陸經濟迅速崛起的形勢下,亞太各國和地區正不斷調整自己的經濟發展策略,通過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來加快轉型,創造各自新的比較利益優勢。如果臺當局仍逆勢而為,拒絕"三通",不僅無法分享大陸經濟發展的利益,失去通過加快發展兩岸經貿關係進一步參與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機會,而且會加快島內資源的流失,所謂"邊緣化"、"空洞化"並非杞人憂天。美國在臺商會最近發表的白皮書就不諱言,由于不能"三通",隨著大陸市場開放,臺灣正逐漸失去作為外商"登陸"跳板的契機,"三通"已成為攸關企業發展所需最重要的因素。臺高層官員也不得不承認,實現"三通"可發揮貿易與投資的相互替代效果,有利于臺商根留島內,避免島內"空洞化"。

  其三,開放"三通"已成為島內各界的基本共識。近二年來,呼吁盡快實現兩岸"三通"已成臺灣社會的主流聲音。正如島內報紙一篇社論所指出的,"三通賣臺論"已演變成"三通愛臺論",過去認為"三通"對臺灣有害,現在認為對臺灣有利;過去認為大陸開放"三通"比臺灣急,現在則認為對臺灣更有急迫性;過去"三通"被認為是"統派"主張,現在各主要政黨中都能聽到"三通"的聲音;過去認為"三通"將危及島內"安全",現在則傾向認為"三通"也是島內"政經安全重要機制";等等。基于此,去年臺灣"經發會"達成盡快實現"三通"的共識,王永慶等島內工商界高層要求"三通"的呼聲空前高漲,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為尋求在大陸事業的發展,不惜辭去"資政",將旗下半數船只登記為英國和意大利籍。在島內各界日益強大的壓力下,"三通"問題已為臺當局越來越無法回避。


  民間談三通:是策略運用還是實務推動?


  臺當局領導人的表態,似乎讓島內民眾看到了"三通"的希望,兩岸人民二十多年來的宿願,果然能在近期內出現突破性進展嗎?這一答案,其實還是需要臺當局來揭曉。迄今為止,臺當局讓人看到的還只是一個口頭上的表態,究竟下一步如何走,還需要加以觀察。可是,我們還是有理由擔心,這會不會又是臺當局在玩策略手法。

  其一,民間談判究竟是"授權"還是"委托"?臺領導人在談到以民間談判處理"三通"問題時,用的是"授權";但到"陸委會"那里就變成了"委托"。"授權"與"委托"在法律意義上顯然差異極大,如果是"授權",被"授權"民間團體有權簽訂協議;如果是"委托",這個協議由誰來簽?如果由官方來簽,還是民間談判麼?

  其二,委托誰來談。在臺當局領導人表態後,島內熱心"三通"的各界人士爭相要求充當民間談判角色,但"陸委會"卻以"利益回避"否決了工商界人士的心願,要建立一個使"公權力的行使不打折扣"的民間談判"委托機制"。島內人士指出,按照"陸委會"的選擇標準,沒有民間業者是夠資格的。如果又弄出一個類似"海基會"的"假民間機構"參與,"三通"的時機又將大大推遲。

  其三,臺當局"三通"的意願到底多大?應該注意到,在臺領導人關于民間談判"三通"的講話里,同時提出要加強"小三通"的中轉功能。"小三通"實施以來其功效有限是有目共睹的,如果真想實現"大三通",再強化"小三通"豈不多余?此外,正規劃中的"自由貿易港區"也給人留下類似疑問。臺當局目前正把與美、日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作為入世後的首要工作,以防止"經濟過度傾斜大陸"。最近又推出以應對大陸"磁吸效應"為主要目的之一的"六年發展重點計劃"。一方面在加緊做防止經濟"大陸化"的準備,另一方面又提出加快"三通",二者之間哪個是要真心推動的?

  其四,島內極端本土勢力會同意"通"麼?在臺領導人講話後,李登輝非但沒有反對,反而大聲為其"大膽講話"叫好,難道他真是改變"三通"就是"自殺"的論調了嗎?當然沒那麼簡單。李登輝叫好的是這位領導人將"三通"的"球"踢給大陸。如果真要通起來,李登輝如何會同意?連8吋芯片赴大陸投資他都極力反彈,並掀起一場泛政治化風波,更遑論"三通"了。

  其五,臺領導人有意淡化政治因素麼?"三通"問題的最大障礙來自政治因素,而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素就是一個中國原則。大陸為加快"三通"進程,提出當前只要把"三通"看作是一個國家內部的事務,就可以通過民間談判解決,展現了務實的態度,臺當局也十分清楚大陸的立場。但臺領導人在發表有關"三通"講話後沒幾天,又對CNN記者言稱"臺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沒辦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被CNN記者認為是其上任以來對大陸"最強硬的講話"。前後講話反差如此之大,更讓人為"三通"的前景捏把汗。

  但願這些擔心的理由不要再成為現實,否則許多人燃起的"三通"希望又要再次破滅了,激活兩岸經貿關係新局又將蒙上重重陰影。只是,如果"三通"不通,受損害的只是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麼?臺灣經濟的發展前景,以及島內民眾的福祉,還經得起幾次折騰?

  國臺辦主任陳雲林明確表示了歡迎臺工商界人士受到委托前來協商"三通"的態度,再次表達了加快推動兩岸"三通"的意願。"三通"問題能否有突破性進展,就看臺當局是玩"虛"還是玩"真"了。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