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兩岸聚焦〕經濟全球化與兩岸"三通"(2002--07)

時間:2002-07-03 11:13   來源:

  二十世紀末,經濟全球化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技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分工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經濟要素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從而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融合,這是最終朝著無國界經濟轉變的一種過程和現實。生產要素流動的全球化、市場規則的全球化、金融運作的全球化、科技開發利用的全球化,構成了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方面。

  全球化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即"以最有利的條件生產、在最有利的市場銷售"。一位外國經濟學者曾精辟地分析道:"全球化是一場革命,使企業家能夠利用世界任何地方的資金、技術、信息、管理和勞動力,在他希望的任何地方生產,然後把產品銷往任何有需求的地方。"
雖然經濟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財富的絕對增加,推動國際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分工,但其負面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尤其是在目前不合理、不公正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下,發達國家與其它國家在形式上似乎平等,在歷史前提和現實條件方面卻是極不平等的。一些發達國家憑著科技、資金等優勢,在平等競爭的口號下,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新的經濟和主權危機。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中,"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就是一些發展中國家極力反對、抨擊全球化,並把它稱之為發達國家剝削和控制不發達國家的口號的原因。

  盡管關于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得失,向來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全球化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一個國家絕不能自絕于全球化之外。不論情願與否,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都不由自主地被納入到全球化的經濟體係之中。

  全球化的兩重性,決定了每一個被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及全球競爭的國家,都將面臨由此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適用的仍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法則。每個國家必須在本國經濟最大承受力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策略性地參與全球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面對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各國紛紛採取措施加以因應。一方面,致力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健全經濟體制,積極面對市場開放的壓力;另一方面,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結成區域經濟集團,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以共同提升經濟競爭力,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及其它自由貿易區等區域經濟組織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兩岸先後入世,邁開了參與全球競爭的關鍵性一步。面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衝擊,兩岸除了各自練好"內功"外,更重要的是結合兩岸經濟的發展階段及特點,建立兩岸經濟分工協作體制,共同提高國際競爭力,以便在新的國際局勢下實現兩岸雙贏,這就對兩岸間的經貿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兩岸經貿合作已經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兩岸經貿關係日趨熱絡,依存度不斷提高,這為今後兩岸的經貿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據中國外經貿部統計,2001年兩岸貿易總額達323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其中大陸向臺灣出口50億美元,臺灣向大陸出口273億美元。臺灣已成為大陸第五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是臺灣第二大(最近已成為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外貿對兩岸貿易的依存度已達到10%,大陸自臺進口亦佔進口總額的12%。臺商赴大陸投資大幅提升,2001年大陸批準臺資項目4196家,協議金額69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31.4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36.2%、73.1%和32.8%。兩岸經貿關係之密切可見一斑。

  臺商在推動兩岸經貿關係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之所以爭先恐後到大陸投資,根本的原因就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競爭壓力。由于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揚,臺灣一向賴以為生的制造業優勢逐漸流失,為了維持在全球分工體係中的地位,臺灣企業不得不向外擴展生產基地,以就近市場或尋求更具競爭力的生產要素,尋求最佳的資源配置。大陸充沛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廣大的內需市場,無疑對臺商企業有強大的吸引力。事實證明,臺商投資大陸,對臺企的發展和壯大助益匪淺。在大陸子公司的經營利潤已經成為臺灣企業的重要利益來源。如臺灣電纜業華新企業的大陸子公司的營業利潤為22.9億元,幾乎為臺灣母公司利潤2.5億元的10倍;臺灣遠東紡織的臺灣企業每年虧損,而其上海公司卻盈利超過8億元;臺灣輪胎大廠正新、自行車大廠巨大等都是大陸廠經營績效高于臺灣廠。

  兩岸間的經貿合作,對兩岸的社會經濟產生了正面影響。臺灣從兩岸經貿中獲得的巨大貿易順差,成為其外匯儲備的最重要來源;臺灣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島內人均所得得以增加;同時對加速臺灣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臺灣產業升級、加速臺灣企業國際化的腳步等都有好處。對大陸而言,則彌補了大陸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不足,發揮了大陸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大陸東南沿海經濟的飛速發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臺資企業,大批臺商企業吸收了東南沿海將近1000萬的剩余勞動力,創造了驚人的經濟效益,強化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實力。

  入世後兩岸市場的開放,必將使兩岸經貿關係更加緊密,兩岸的經貿合作必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直到目前為止,臺灣當局仍基于所謂"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理由,採取種種歧視或限制性的措施,阻撓兩岸間正常的投資貿易活動,使兩岸經貿處于"間接"、"單向"的不合理狀態,嚴重影響了兩岸經濟的整合和資源優勢的互補,其中"三通"問題最為突出。目前臺灣民眾每年前往大陸經商、探親、旅遊的超過300萬人次,每年因不能直接通航所增加的客貨運負擔估計達上千億新臺幣,浪費的轉運時間更是無法估算。大陸臺商企業是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因為有46%的大陸臺商是以臺灣為原料供應地,50%以上以臺灣為零組件半成品的供應來源,轉運大大增加了臺商企業的成本,削弱了臺商的市場競爭力。這就是近來大陸臺商不得不就地採購原材料的主要原因之一。臺灣統一集團總裁高清願就說,兩岸趕快"三通"是救臺灣企業、強化競爭力的最好方法,因為只有"三通"才能降低營運成本。事實上,"三通"問題停滯不前,已成為臺灣經濟發展的"殺手",如一些外國公司紛紛從臺灣撤資,就是緣于兩岸無法"三通"。臺灣方面的"亞太營運中心"等構想之所以無法實現,其症結也在于兩岸無法實現"三通"。從某種程度上講,"三通"問題對臺灣比大陸更具迫切性,"三通"已成為挽救萎靡不振的臺灣經濟的"靈丹妙藥"。

  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兩岸的經濟合作可以說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首要問題就是盡速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在全球化的潮流下,臺灣當局應該擺脫僵化的意識形態的束縛,從大局出發,以前瞻的眼光看待兩岸間的經貿合作,盡快推動兩岸直接"三通",這才能從根本上掃除障礙,促進兩岸資金、技術、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合理分工,充分結合兩岸優勢,建立策略性產業分工體係,降低成本,共同提高國際競爭力,緩解入世對兩岸的衝擊力,達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